聊诚评|浪漫七夕话传承:守文化根脉,传爱的力量

2025-08-26 17:02:3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星朗月明,即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近年来,随着“网络中国节·七夕”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七夕这个浸满爱意且诗情画意的节日,不仅越来越有仪式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浪漫七夕需要仪式感,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说,起初,节日活动的内容以女子乞巧为主,所以又称“乞巧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逐渐演变成表达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乞巧的习俗变成表达爱情,这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也能让更多国人记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七夕的浪漫,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扮靓七夕。七夕临近,节日氛围渐浓,各类商业营销也随之涌现,鲜花折扣、网红打卡等噱头虽添热闹,却易让人陷入“消费过节”的误区。面对这些,我们需保持定力,七夕的意义不止物质交换,更在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不妨重拾传统:和家人穿针乞巧,感受古时雅致;品读“金风玉露一相逢”等七夕诗词,体悟爱情纯粹;或动手做巧果,让香甜串联古今记忆。如此诗意过节,既能让家庭温馨、社会文明,更能在文化浸润中收获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七夕浪漫扎根传统。

  深挖传说的地域根脉,厚植“鹊桥相会”更多文化沃土。七夕节,“鹊桥相会”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七夕,又称“乞巧节”,“乞巧”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未婚女子聚在一起,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在河北灵寿,关于七夕也有着许多传说,在灵寿县的牛庄村东边有条河叫七女河,七女河东边叫女庄村。两个村都世代相传: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起源于这里。这些扎根于乡土的传说与印记,是七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挖掘、传承节日内涵的重要载体,让“鹊桥相会”的浪漫,有了更具体、更可感的文化依托。

  七夕节,不仅是一个寄托爱情的节日,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在这个承载美好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在庆祝中培育真挚的爱意,更呼唤着我们传承“爱”的深层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唯有留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让七夕始终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才能让这份浪漫与文明,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文/李强)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