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七夕:让千年诗韵里的浪漫照进当下

2025-08-27 17:44:0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晚风掠过窗棂时,抬头望见银河斜挂——七夕又至。这日子从《诗经》里的“迢迢牵牛星”走来,被秦观写进“金风玉露一相逢”的诗行,藏在古时女子穿针乞巧的烛影里,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日”,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密码。

  且看旧时七夕的烟火气:暮色刚浓,闺阁里便摆开“乞巧筵”。青瓷碟盛着红瓤西瓜、白胖菱角,姑娘们捏着彩线对月穿针,线过针孔时,檐下萤火都似为她们亮得更欢。老祖母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踏鹊桥相会的故事,“那桥是千万只喜鹊搭的呢,踩上去软乎乎的”,话音落时,连天河的星光都像落了些在她银白的发间。这般光景里,七夕是“乞巧”的期盼,是“相逢”的珍重,是烟火人间里对美好的具象描摹——古人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细腻,都揉进了这一夜的风与月里。

  再读诗里的七夕,更是藏着中国人的浪漫心法。秦观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哪是说别离?是把爱情从朝夕相伴的琐碎里拎出来,成了跨越时空的笃定;杜牧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哪是写清冷?是用小扇扑萤的灵动,给七夕夜添了层少女心事的温柔。这些诗不是干巴巴的文字,是古人站在银河下的喟叹——他们懂“相望不相闻”的牵挂,也懂“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把说不出口的情愫,都交给了诗与星。

  如今的七夕,早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模样。商场里的玫瑰与礼盒诚然热闹,但更动人的是那些“老味道”的回归:社区里摆起乞巧台,小姑娘跟着奶奶学绣鸳鸯;书店里办起七夕诗会,有人念“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时,台下竟有人轻轻和;连年轻人送礼物,也爱挑刻着“山有木兮木有枝”的书签,或是绣着牛郎织女的香囊。这哪里是复古?是我们终于懂得,七夕的浪漫从不在浮华的包装里,而在“愿得一心人”的真诚里,在“代代传情”的文化里——就像鹊桥从来不是真的桥,是中国人心里“爱能跨越山海”的信念,从古传到今。

  今夜再望银河,星光仍如千年般璀璨。或许我们不会再对着月亮穿针,但读起“两情久长”的诗,仍会心头一暖;或许我们讲不好喜鹊搭桥的细节,但给爱人写情书时,仍会想起古人“纸短情长”的郑重。它让千年的诗韵有了当下的温度,让文化的浪漫,永远能被我们握在手里、记在心里。(文/王鹏)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