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七夕:在文明传承中织就新时代的星河长卷

2025-08-28 17:06:2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胶东半岛的巧果香飘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当沂蒙山区的晒书台变身“家庭读书会”,山东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针,将千年七夕的文化基因编织进现代生活的经纬。这个被赋予“中国情人节”标签的传统节日,在齐鲁大地展现出更丰厚的文明内涵。

 家庭文明:从“乞巧竞技”到“家风工坊”的价值传承。七夕在山东俗称“乞巧节”,胶东姑娘的巧果模具、鲁西南的“七女包饺子”习俗,本质上是对“心灵手巧”的劳动褒奖。今天的山东将这种家庭传承升华为文明实践,济南平阴的“巧姐工坊”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婆媳共做巧果,将“一针一线见真章”的耐心转化为“家和万事兴”的治家理念。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习俗复刻,而是将“乞巧”背后的家庭责任意识,融入“文明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表彰等实践,让传统节日成为培育新时代家风的生动课堂。

 劳动精神:从“女红比拼”到“技能报国”的时代跃迁。山东的七夕记忆里,藏着中国最早的“工匠精神”。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乞巧市”,在今天的威海文登演变为“巧果非遗工坊”,65岁的传承人王淑珍带领90后学徒,将传统模具与3D打印技术结合,让巧果成为“可食用的文化符号”。这种传承逻辑,恰是山东推动“劳动教育进社区”的缩影。数据显示,山东已在23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劳动教育角”,将传统节日的劳动基因,转化为培育技能强省的精神动力。

  社会协同:从“七夕集会”到“文明共同体”的生态重构。古代山东的“七姐诞”集会,如今演变为城乡社区的“文明实践嘉年华”。冠县居民们带着自制的巧果、云面共话家常,让“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在分享中重生;临沂的“七夕志愿服务大集”,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教授乞巧技艺,也有医护人员讲解防跌倒知识,将传统聚会升华为“老幼共融”的文明场景。这种协同更体现在移风易俗中,滨州博兴的“零彩礼集体婚礼”,新人在七夕共植爱情树,用现代仪式替代传统繁文缛节;东营的“七夕家书计划”,引导年轻人给父母写感恩信,让节日从情侣专属回归家庭团圆。

  站在泰山之巅远眺,齐鲁大地的七夕灯火与星河交相辉映。从胶东半岛的渔家女传承巧果技艺,到黄河岸边的农民家庭晒书教子,山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重新诠释了七夕的文化密码——它不仅是爱情的浪漫叙事,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纽带。(文/肖琳)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