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探寻山东非遗之美 传承千年文化基因

2024-11-01 11:02: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情感,这些无价之宝不仅是技艺与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纽带,它们历经了时光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绵延不绝地传递着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每项非遗都生动展现了山东的独特风情与深邃的人文内涵。它们是一首首未尽的曲艺,山东琴书、胶东大鼓、吕剧、山东梆子等等,代代相传在乡野田间,旋律中蕴含着祖辈们的悲欢离合;它们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济南面塑、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潍坊风筝,弯弯曲曲间勾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斑斓中见证了匠人的心血与执着。它们是古老的工艺,生动的故事,记录着民族的智慧与勤劳,承载着先人的情感与梦想。我们每一次的凝视、触摸与聆听,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文化重量,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匠人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下,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甚至有失传的风险,一些民俗活动的传承也因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遭遇了阻碍。因此,传承与保护非遗,不仅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是历史记忆的生动延续。我们可以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或兴趣小组。比如潍坊的一些学校,就将风筝制作技艺引入手工课,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在聊城也有学校将葫芦雕刻作为兴趣课引入课堂。同时也可利用传统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技艺,既传播知识又拓宽销售渠道。传承非遗,就是传承历史记忆,让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得以延续。

  保护是文化多样性的珍贵守护。我国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奠定法律基石。相关部门也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如减免非遗产品开发、销售企业的税收,激发其积极性。同时,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既丰富旅游文化,也为非遗保护开辟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历史记忆的承载。保护与传承这些非遗,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携手努力,确保山东非遗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为文化繁荣与民族自信添砖加瓦,共同在非遗的传承中感受山东魅力,书写辉煌篇章。(文/楚张卿)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