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非遗民俗的齐鲁风华:在传承与创新中焕活千年文脉

2025-02-17 16:59:2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山东,这片浸润着儒家文明与黄河精神的沃土,承载着中华文化最厚重的记忆。从泰山之巅到运河之畔,从胶东渔歌到鲁西杂技,非遗民俗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串联起齐鲁大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在当代,这些非遗不仅是对先民智慧的致敬,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它们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焕发新生,让民俗点亮时代。

  非遗与乡土共振:从技艺传承到经济赋能。在临沂,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而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剪纸、柳编、草编等传统技艺通过产品研发与市场对接,转化为带动就业的产业力量。非遗工坊里,剪刀翻飞间,一张张红纸化作窗花与年画,既保留着农耕时代的朴素美学,又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城市家庭的客厅。青岛则将胶州秧歌、三铺龙拳送进校园,孩子们在舞蹈与武术中触摸文化根脉,非遗传承从“老手艺”变为“新课堂”。这种“非遗+”模式,不仅激活了乡土经济,更让文化传承成为可持续的生态。聊城的非遗实践尤为亮眼。东昌府木版年画以鲜艳的色彩与吉祥的寓意,从节庆装饰跃升为文旅IP。年画艺人将传统图案与当代审美结合,推出文创笔记本、丝巾等衍生品,让古老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节庆与民俗共舞: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春节,是非遗民俗最鲜活的舞台。2025年山东省“非遗月”活动中,鼓子秧歌以磅礴气势拉开序幕,商河、济阳、阳信三地的舞者用铿锵步伐演绎山东人的豪迈,而数字AI技术与年画的创新融合,则让观众在沉浸式展厅中“穿越”至民俗画卷。在聊城水上古城,第二届民俗文化节汇聚了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糖画面塑等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游客亲手绘制年画、捏制泥塑,传统年俗在互动中重获生命力。这些活动不仅重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更以现代叙事重构文化记忆,让非遗成为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聊城杂技的创新发展,堪称非遗现代转型的典范。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聊城杂技团将《西游记》《哪吒》等经典IP融入杂技剧,空竹翻飞、高空绸吊等传统技艺与光影科技结合,打造出《杂技西游之灵童·哪吒》等爆款剧目。

  守护与创新共生:从个体坚守到全民参与。非遗的存续,离不开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在潍坊,核雕艺人以刀为笔,在方寸桃核上刻出《清明上河图》的微缩盛景;在聊城,八角鼓艺人在茶馆弹唱,让百年曲调回荡于市井街巷。这些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而社会力量的介入,则为非遗注入新动能:学校开设非遗课程,企业开发文创产品,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博主”用镜头记录技艺,让葫芦雕刻、郎庄面塑等“冷门”技艺走进大众视野。

  非遗民俗,是山东大地的文化密码,也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坐标。在聊城的木版年画里,我们读懂了农耕文明的祈愿;在鼓子秧歌的舞步中,我们感受到齐鲁儿女的豪情;在阿胶的氤氲药香里,我们触摸到千年智慧的脉络。当非遗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生活相遇,它们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守护这份文化基因,需要传承者的坚守、创新者的突破、参与者的热爱——唯有如此,非遗方能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续写不朽传奇。(文/周兴华)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