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草根 > 正文

“诅咒式”标语必须摒弃

2018-10-24 14:53: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乱搭乱建,全家短命”“不出义务工,全家无祖宗”“粪堆草堆不迁走,后辈子孙不如狗”。日前,有网友爆料称,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惊现“诅咒式”标语。在十余辆小轿车和皮卡车上,都贴着这种用词恶毒的标语。

  这些标语并非个人泄愤所为,而是由富源县墨红镇补木村村委会制作。据悉,因为村民不配合当地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村干部才借标语发飙。针对此做法,墨红镇政府回应称,标语虽用词不妥,但出发点是好的,贴出不久即已撕掉。村级组织恶语向人,这样赤裸裸的语言暴力,仅仅撕掉就能抹去吗?“出发点是好的”,又好在哪里?

  透过这一事件,暴露出当下一些地方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的缺乏。或许,这种以极端的词语侮辱村民的做法,比较鲜见,但其背后的治理方式粗暴,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乡村、社区治理向来不好做、难做好,这不难理解。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触动部分民众的直接利益,也会引起这些人的反感。比如上文的标语,内容指向其实都很正当,希望村民搞好环境卫生、主动缴纳卫生费等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村民转变起来还需要过程和时间,他们一方面希望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乡村、社区治理工作推动起来既要有耐心更要有技巧,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引领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一遇到挫折和不理解,就采取恶毒的语言咒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民众的共建共治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意味着,要想办法通过扩大公众参与,使各种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人居环境的改善,绝对是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好事,当地各级政府要创新方式和渠道把这些道理给老百姓讲透。

  基层社会治理要多一些柔性手段,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在说服上下功夫,推动基层社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运行。村庄的事情,要以村民为主体,要多考虑村民的感受,“顺着做”,而不是一味强拉硬拽,更不能动辄以恶言恶语刺激。必须明白,基层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必须内化为村民内心的自觉自愿转变。这其实就是社会从“管理”向“治理”演变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很难,但必须要去推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治理措施均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不能随意施为,更不能逾越公序良俗的边界。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和诉求表达日益多元,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问题和矛盾。欲求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要摆脱以往的行政化路径依赖,最大限度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活力,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种种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唯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方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