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清华开写作课背后的深意
近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由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该课程负责人。计划到2020年,这门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清华面向本科生开写作课,而且是必修,收获八方点赞。其实,这与去年“清华把游泳与毕业挂钩”得到广泛肯定有点相似。作为中国标杆性大学,当清华推出一项其实很平常的创新举措,社会上和其他高校会说“原来大学正该如此”。那么,笔者想问,为何别的高校不做吃螃蟹者?别的高校不做一些回归教育本心的尝试呢?
在为清华开写作课点赞的同时,还要读懂这一看似简单举措背后的深意。写作课,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实际上也是沟通,更是关乎人文情怀。往大的方面说,也是育人的范畴。虽不是绝对成理,但做文与做学问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中国理工科最高学府,清华对曾经甚嚣尘上的“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有多么狭隘,应该有深刻理解。清华开写作课,其实质还是以此为契机,上升到让学生补上人文精神之钙、劝勉学生做人与做学问一样重要的层面。
清华迈出写作成必修课的一步,其实也是问题导向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工科大学学生的专业素养越来越高。高技术做项目能力越来越强。但大多学生少有写文章的。顶多是朋友圈发说说,但这与写作相去甚远。一是写作能力普遍不足,二是对写作甚是轻视,认为学好技术就好,会写作有什么用。写文章,必然有思想和观点,这是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家国情怀的载体。一个能不写文章就不写文章的理工科学生,如何形成涉及个体与集体与社会与家国关系的积极价值观呢?
理工科大学在过去认为是文科范畴的课程上有所倾斜,应是未来趋势。笔者所工作高校也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专业素养颇有名校风范。但我发现,学生似乎总缺了点什么。在写作上的短板很明显,至少基本的表达离社会需要的状态还有差距。表现在学生不愿意写东西上,或者沟通能力上还不够。据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世界五百强里都能做技术尖子,可是发展为高管的却不多,想来这与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精神有关吧。
大学是培养人成就人造就人的地方。理工科学生,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人文精神甚至更为重要。真正迈向科学高峰的大科学家,少有人文情怀上有短板的。我国老一代大科学家,好多都是文理兼通,在诗词国学上有独到造诣的。这是关乎为什么做学问为谁搞研究的基本问题。清华不想培养“做研究的天才,做人上的庸者”这样的学生,其它高校也要读懂清华开设写作必修课的背后深意。在育人让学生成就大才上,一般高校切不可观望,该做的要做,该开的学科要开,别等清华北大做了,自己说“我们早就想做了”“清华北大做的真好”,早就该做自己怎么到现在才做呢?
做大学问,必然要回答做人的基本问题。清华开写作必修课,深意你可体察到?北大也要想想,学生学问越来越高,可怎么就变成了钱理群先生口中的“精致利己者”了?(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 百年京张承载冬奥梦想 “瑞雪迎春”奔赴冰雪盛会2022-02-15
- 百年京张拥抱冬奥梦想2022-02-15
- 鲁南高铁开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2021-12-25
- 高铁让牡丹之都喜迎八方来客2021-12-25
- 铁路调图:编织高质量发展锦绣路2021-10-22
- 用“为民心”推动“幸福列车”行稳致远2021-10-22
- “最美铁路人”是榜样同样是光2020-05-18
- 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2019-08-28
- 业界“大咖”党校授课彰显开放精神2018-12-27
- 废止收容教育制度是中国法治重大进步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