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雾霾面前不用套上“皇帝的新装”

2014-02-27 17:48: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日前,知名文化学者于丹发布了一条谈雾霾的微博,表示北京雾霾已经持续至周末,“大家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和它较劲。”随后支招面对雾霾大家可以“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进不进到心里,雾霾就在那。人人平等的世代追求,没想到让雾霾给做成了。不管你是谁,嗔怨还是直面,都是个人的真实反应。于丹女士的“心灵鸡汤”,或许是想告诉人们,别在心里跟雾霾较劲,保持坦然的情绪,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可是,公共舆论对此并不买账。于丹的微博发出后不久,引来众多网友频频吐槽。有人质疑于丹错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心学”,还有的认为,于丹把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置换成一种私人体验,回避了对雾霾发生根源的追究。

  文化名人的话语辐射力,尤其像于丹这样在传统文化公共传播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总是会受到公众关注。不久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在一次论坛上说,“机动车尾气等于放屁”,后来也引发了众议。实际上,假如过多地纠缠于他们的言论内容,无形中遮蔽了他们想表达的问题,开始有点八卦和娱乐化了。

  应该说,治理雾霾,真正需要着力的,是如何对大范围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跨区域的联防联控,重点行业产业升级等;最为迫切的,是尽快从严立法,提高工业企业污染的成本,升级油品、严控工地扬尘等等。然而,公众的呼声即便蔚为壮观,却没有一个很通畅的出口,那么,名人的作用不言而喻。

  问题是,名人的“心灵鸡汤”或者粗口,替代不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方案,还有可能“误导”了社会大众。毕竟认识雾霾的发生机理,防止雾霾的危害,最终还是要仰仗科学上的深入探究,依靠社会生产和大众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单凭个体的意愿,特别是那种鸵鸟式的回避,无法从根子上消除雾霾。

  于丹等文化名人的的言论,会不由自主地让人产生一种“代入感”,从来不乏忠实的拥趸。而此番关于雾霾个人观点,却遭遇了“滑铁卢”,说明社会问题和科学认识,不能用“皇帝的新装”来掩饰。杂合、戏仿等波普艺术手法,消费主义的文化快餐,是对公众利益诉求和关切的一种消解,不符合基本的社会共识,更驱散不了不期而至的雾霾,公众自然会反对。

  在网络时代开放了的公共空间里,众声喧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雾霾这样公共话题的讨论,名人与平头百姓具有同样的权力,只有共同地聚焦治理雾霾本身,让各种具体的利益得以理性表达,否则,名人的自说自话,反而可能强化了公众的逆反心理,不仅产生不了正能量,却让文人小调的矫情一览无余。

  文/寇军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