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蓝天刷屏给我们的信心

2018-10-12 10:27:00 来源:北京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碧空如洗、彩霞满天……近日,最美蓝天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感叹,“蓝天白云下,‘醉’美天际线,这才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雾霾变少,蓝天增多,民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积极转变固然有“天帮忙”的因素,但更是“人努力”的结果。淘汰落后产能、集中整治“散乱污”,破冰大气污染源头防控;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的领导干部“80%的精力在抓环保”;中央督察、异地督查齐发,对不达标的官员约谈问责……“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强力举措之下,效果立竿见影。仅就北京来说,经过近五年集中治理,PM2.5浓度逐年下降,2017年全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1%,“大气十条”的要求超额完成。

  曾几何时,遮天蔽日的雾霾被认定是“难治重症”。由于牵涉利益众多,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是耗时半个多世纪方得治理。背负着发展重任的中国,能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取得平衡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环境治理进程。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对各个地区的“蓝天保卫战”该干什么、怎么干,标定了精确目标,全国上下、方方面面迅速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事实证明:只要全社会各司其职、动真碰硬,就能汇聚成推动改变的制度力量。天蓝了,云多了,空气净化器也不如起初好卖了,这些不知不觉间的变化,何尝不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示。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又一次在治霾实践中得到了彰显。审视近年北京蓝天图景的演变历程,“协同”可谓关键之钥。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这里之所以一度成为雾霾“重灾区”,很大程度就在于发展鸿沟的客观存在和发展方式的巨大差异。都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在党中央统一筹划下,在统一目标明确指引下,曾经的钢铁大省坚定刀刃向内,作为“火车头”的北京全力给予支持。几年来,北京的过万商户、以北汽、中关村为代表的先进产业、一系列环保增产“黑科技”进入燕赵大地,协力治霾的过程亦成为协同升级的过程。这种协力攻坚的体制优势,正是我们战胜一切难题的坚实依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驱散雾霾非一日之功。采暖季即将来临,坏天气也有可能反复,但只要我们上下一心、拿出“认真”劲头,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一天一天去争取,美好的蓝天必将越来越多。(鲍南)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