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端午节:要人情 不要“人情消费”

2013-06-13 18:03:00 来源:千龙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端午节来临,粽子成为热销商品。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普通的粽子被装进各种豪华礼盒之后,立即身价暴涨,价格动辄数百元。但是,消费者还是青睐实实在在的普通包装粽子。在上海南京路上的第一食品商店内,市民购的最多的是几元钱的散装粽子,不少前来买粽子的消费者说,豪华礼盒粽子往往是吃的不买、买的不吃,而且粽子盒里面还带着橄榄油、水果、茶叶一类,很可能成为隐性腐败的一种形式。(《经济日报》

  普通粽子变身豪华粽子,是一种变异的“人情消费”。背上“人情消费”的豪华粽子,既是对节日的误导,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动辄几百元的粽子也并非一般人所能够和愿意消费,而“豪华粽子”其实是很多人用来送礼的借口,而不管是送豪华粽子还是收礼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人情需要”,似乎没有送礼和“消费”的人情就不是真人情。听了这样的话语,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曾几何时,人情就是人的情意和情谊,也是一种美好的人性,少有金钱和权力等等的渗透和变异,人和人之间只要有人情,就会有热情,就会有真情,就会有实情,那时候的人情是靠困难之时的帮扶,祸不单行之时的驰援,绝望无助之时的守望等等积攒下的美好情感,提起人情谁都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愉悦感。

  但是,后来,人情开始变味了,后面出现了一个沉重的后缀和尾巴——“消费”,只要谈到“人情”必然要谈到“消费”,“人情”和“消费”就像一对恋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没有“消费”的人情被很多人瞧不起,冷眼相看,而“人情消费”却大行其道,似乎“人情”不“消费”那就是不近人情,就是无情,就是缺少真情,人情被金钱化、价格化、斤两化了,无消费的人情寸步难行,这不能不说是人情的退化。

  人情变成了“人情消费”,无疑加大了人情的经济成本,但是更大的危险在于,加大了人情的道德成本,甚至加大了腐败风险而成了腐败的“自掘坟墓”,“人情消费”横冲直撞,谁都会产生道德焦虑症,不安全感无形中加深了,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大家都是“人情消费”的受害者,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到最后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道德后遗症。

  弘扬文明之风,让人情道德的灵魂能够安顿下来,能够安静下来,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情冷暖的返璞归真,人情急需要从“消费”的泥潭里突围出来,轻装前进,让“人情消费”少些铜臭味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多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多些心与心贴近沟通的淡定,多些真情实感的从容,挤干“人情消费”的水分,给“人情消费”瘦身,让人情回归真善美的本意,是每个人的人情福祉,也是社会文明的福祉。

  端午节,要粽子的人情味,不要“人情消费”,不夹带任何功利和送礼意思的相互送粽子活动才是端午节的本意和高尚的意义,要“人情”不要“人情消费”,少些“消费”,多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人情;少些变味的送礼,多些情真意切的义气,才是有正能量的人情。(魏 青)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