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为产业扶贫卸下“人情重担”

2018-11-14 15:38: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某贫困县的一个乡镇以茶叶种植为脱贫主打产业,但茶叶产出的1/3却被作为“人情往来”送掉了。当地制茶企业负责人坦承,一些同行、协会或者上级单位前来参观、学习、考察,他们作为“主人”总得表示一下。每次每人赠送虽不多,但累积下来却不是个小数目。

  实际上,在涉及土特产的扶贫产业中,这样的“人情往来”并非个案。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和企业总认为来的都是客,更何况其中有给予过政策支持的上级部门,有能够决定土特产品级的行业协会,有掌握宣传渠道的媒体朋友,如不在考察后送点什么,就是没招待好,更失去了一次打广告、做推广的好机会;而参观考察者也往往有自己的小算盘,大老远跑来,学了看了,不亲自品尝体验一下岂不可惜。且不说“仨瓜俩枣”不值多少钱,既然当地政府、企业主动赠送,不收下反倒显得不近人情。就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你来我往的“默契”中,产业扶贫的果实被一点点蚕食。

  在乡土社会,人情尽管是构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因素,但产业扶贫却必须和所谓的“人情往来”划清界限。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不应忘记扶贫产业中,很多企业都有农民入股,取之丝毫意味着吞掉农民的利益,何况迎来送往、吃拿卡要之风,本就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更不消说,少数基层干部拿产业扶贫成果四处赠送,以宣传自己的政绩;一些上级单位打着考察学习的旗号,实则搞起了“乡间旅游”,满载土特产而归……这样的“往来”早已超出人情范畴,走入违规乱纪的禁区,对此要采取零容忍态度。“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是党的优良传统。面对扶贫产业和困难群众,更应当加倍付出,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对产业扶贫中的企业来说,有人认为,只要企业不是贿赂公职人员,把产品送给谁、送多少,完全属于市场行为。但也不应忘记,产业扶贫领域的企业肩负着带动地区脱贫致富的责任,以打广告、换口碑为遮羞布去污染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的行为,绝不是正当的市场行为。下大力气研究市场需求,扎扎实实把产品品质做上去,才是做大蛋糕、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的正道。

  打破“人情往来”路径依赖,关键还是要发挥制度的刚性。不久前,《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决督查检查中存在的“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这在扶贫工作中也很有针对性。这对于卸下产业扶贫中的人情负担具有启发意义:只有把细节规定清楚,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落细,才能让贫困地区的企业“轻装上阵”,把全部资源投入生产经营,并确保每一分收益都能转化为贫困人口的福利。

  产业扶贫为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归根结底,产业化是手段,扶贫才是目标。产业扶贫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始终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也正因为事关每一位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更不能允许所谓“人情往来”将产业扶贫项目异化为一些人捞取好处的“后花园”,也不应放任人情进一步扭曲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规律。用制度斩断“人情往来”的利益链,清除权力寻租的空间,我们就能为产业扶贫卸下“人情重担”,让致富的步子迈得更轻盈、走得更扎实。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4日 05 版)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