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要拒绝变成“空心人”
主持人的话
在过去6期的热烈讨论中,我们倾听了众多朋友对青春的追问、对理想的思考,也分享了当代青年多元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生选择。有交流,有交锋,也形成一些共识。当然,更让我们思考:今天,我们该怎样去定义青春?明天,我们又将以怎样的姿态绽放青春?
从本期起,在继续摘编刊发大家的观点看法时,我们还将约请一些与“青春”有各种特殊关系的知名人士。他们或是穿越时间隧道,或是站在历史高处,或是望向未来远方,从社会、时代、教育等角度,观察青春,思考社会。他们的人生思考,对青年朋友如何更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应大有裨益。
今天刊发的是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的文章。告别没有理想的“空心人”,摒弃物质主义的成功观,重新点燃青年人的理想,杨东平教授的分析与呼吁,值得我们认真聆听,也欢迎您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真正的精英,就是做最大众的事,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今天的社会,应该建构起这样一种主流价值观
有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概括她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印象:“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文凭,没文化;成年人,未成熟”。这话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对一些特征的把握,还是很传神。
今天,许多青年在感慨,为什么人生失去目标、没有梦想,又一次出现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困惑。当然,这一问题的语境和内涵,与上世纪80年代曾引发的全社会大讨论已经完全不同。当年潘晓提问时,是个人价值被高度政治化的宏大话语所裹挟,青年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标被否定。在崇尚能力本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一困境已不复存在。今天青年的无力感则来自于其他的一些因素。
首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巨大影响,“成功”的定义基本为财富权力、名车豪宅这样的世俗观念所绑架。青年的基本特征就是无钱无名无地位、有精力有时间有梦想。几乎每一代青年都是在艰苦逼仄的环境中长大。然而,在今天,这一青年属性被商业化力量剥夺了,“有房有车”成为青年人的“基本需求”。事实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里的年轻人,并不存在能够买房、且必须买房的现实压力,大多是在中年收入增加、生活稳定之后,才购房置业。
支撑这一物质主义人生的深层原因,恐怕还是流行于社会的望子成龙、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之类的“精英主义”价值,就像那个夸张了的“丈母娘经济”,对结婚住房的要求,泯灭了青年人的梦想,压抑他们从择业到择偶的独立自主的追求。许多在强势家长越俎代庖一路“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子,像《家》中的人物那样苟且偷生,重演着上一个时代的悲剧。
当然,也需要在教育和青年人自身上找原因。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在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升学竞争中,人格培养、个性发展等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却被忽视了。正如一些青年人所说,这样的应试教育下,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土地和苦难失联,与意义和梦想失联,与信仰和使命失联。等到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所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个内心没有声音、没有方向的“空心人”。这既是一种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
改变这一现状,重新点燃青年人的理想和梦想,需要一场社会性的移风易俗,去摒弃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以功名利禄为标志的成功观。孙中山说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的,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人生做一大事去”,“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弗洛姆在《占有与生存》中,也批判了以消费和占有为价值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应是物质占有和消费享乐,更不应是养尊处优、骄奢淫逸;而是为公众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占有越少、付出越多,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真正的精英,就是做最大众的事,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今天的社会,应该建构起这样一种主流的价值观。
在社会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群体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理想和人生。这是我们社会的力量和希望所在。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来源:
(原标题:青年要拒绝变成“空心人”(大家谈·我的青春我的梦⑦))
- 青年愿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2022-07-17
- 切实办好网上思政课2020-03-12
- 战“疫”中的“90后”,担当与使命在肩2020-02-21
- 青年返乡也是一次重新出发2019-08-02
- “三伏贴”火热,监管不能太冷2019-07-19
- 好青年评选,青春奋斗正当时2019-04-28
- 拖延就是一场和自己的战争2019-02-25
- 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父母错了吗?2019-02-22
- “斜杠青年”是时代产物2019-01-18
- 从“租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层次感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