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父母错了吗?
作者:李勤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成就一番大事业呢?于是,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就成了一些家长的常规操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盼儿女成才,这本是人之常情。为孩子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目标,也无可厚非。不过,不该被忽略的,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个女孩站上高台后,面对着台下的同学老师家长,哽咽着大声喊出了这番话。她的心情,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都能感同身受。
“别人家的孩子”的潜台词,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但是,当家长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过高,孩子又无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最终的体验就会是挥之不去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我不行”“我太差”等自我认知,进而严重挫伤其自尊和自信。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已经成为公认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就显得至关重要。可是,如果家长过于热心地为孩子规划人生,只会让其丧失基本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此中利弊,已不言自明。这也是舆论对“别人家的孩子”颇有微词的最大原因。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是独特的存在,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著名的《傅雷家书》里,傅雷的封封家书饱含深情,成为傅聪的前行方向的一盏灯。大到艺术仕途,小到信中的错别字,谈吐礼仪甚至是拍照该如何调焦等等。潜移默化中,正确的艺术理念以及国家荣辱感等等在孩子的世界中扎根。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傅雷时时刻刻在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严格要求儿子。最终,傅聪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另一边,著名作家王安忆回忆母亲茹志娟时,曾经谈到,母亲从不强迫她学习。因为在同为作家的茹志娟看来,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适合孩子的学习气氛。勉强他们学习,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破坏孩子童年的幸福。可见,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谁对谁错?无法在此下一个草率的结论。恐怕,只有在家长对孩子充分理解的状况下,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只能说,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愿意俯下身子的父母,总比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的“暴君”要好很多。
家长会比较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这种现象或许将其归咎于家庭,是不公平的。一种强调赢家通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价值观仍然流行于社会。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家长怎能不希望孩子获得成功,唯恐他们沦为这个世界里的“loser”?不唯孩子,每一个成年人不也为“中年焦虑”“被同龄人抛弃”等概念所困扰?所以,想要彻底消除“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阴影,父母心理的转变、社会的推动还有很多能做的、且需要去做的。当社会中的个体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会惹来旁人异样的眼光时,“别人家的孩子”自然会消融在阳光里。(李勤余)
- 孩子在家上网课 也要防沉迷2020-03-16
- 上网课也要补上“防骗课”2020-03-10
- 对“吊着外孙救猫”没必要上纲上线2020-01-13
- 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2019-10-29
- “师生默契”是一面镜子2019-09-30
- 冲出“生活的蛋壳”2019-09-11
- 11岁的孩子驾车上路,坑爹呀2019-09-04
- 让孩子暑期生活丰富起来2019-07-22
- “轻声教育”关乎文明和素养2019-07-02
-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孵小鸡”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