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火热,监管不能太冷
近日,有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完“三伏贴”后皮肤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1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事件共造成92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目前,江西省儿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同时,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也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进驻医院对事件进行调查。(7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多达92名儿童在三甲医院“贴三伏贴”出现不良反应,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才能给出结论,以及进行责任认定和追责。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三伏贴”火热状态下的一些乱象,一些医院、医生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不是扩大“三伏贴”的适用人群,就是安排不具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贴三伏贴”作业工作。
按照中医学的说法,“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法,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中国农历“初伏”“中伏”和“末伏”里,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近年来,“三伏贴”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各大医院中医科、中医院在伏天到来之际,纷纷开设专门的“三伏贴”门诊,以满足人们对冬病夏治的需要。
但是,“三伏贴”不是“三无产品”,不是每家医院都有资质开设“三伏贴”门诊服务。“三伏贴”更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万能贴”,并非所有病症都适合“贴三伏贴”,也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贴三伏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2018年北京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工作方案》进一步具体指出,“仅可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小儿、老年(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人群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而且,从医学科学角度说,2岁以下的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可能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等。
可见,不管是根据政策规定,还是按照医学科学,并不是每位儿童都适合“贴三伏贴”,医院也不能不区分儿童的身体状况,都对其“贴三伏贴”。换句话说,只要是儿童来“贴三伏贴”,医院就为其提供“三伏贴”治疗服务,这就是属于违规的超范围操作行为。
因此,不管是推动“三伏贴”治疗项目健康发展,还是保护居民健康安全,“三伏贴”不能是一项想贴就贴的治疗项目,必须是一项受到约束和限制的治疗项目。面对眼下“三伏贴”火热局面,监管不能太冷淡,各地中医药管理局应当吸取这起92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事故教训,加强对“三伏贴”治疗项目的监管,严禁夸大“三伏贴”效果的虚假宣传,严格限定“三伏贴”适用人群,对存在违规操作行为的医院、医生要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