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风光无限的另一面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它的推荐;刚搜了要买什么,社交媒体中就出现它的广告。
《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时间,模拟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多轮测试,结果发现外卖APP疑似“偷听”自己日常说话。从测试情况来看,当表达自己想吃什么之后,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对此,被点名的公司回应称“监听”是一种无端猜测。从目前的调查进展来看,的确还没有证据直接指向“监听”。不过即便当作“巧合”来看,这样的“巧合”也令人浮想联翩,毕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拿一些真凭实据的案例来说明吧。不久前,有人发现当某金融APP在手机后台运行时,用户使用银行类APP进行截图,就会被存储在该金融APP的缓存中;这几天,一旅游APP再次被曝出“大数据杀熟”,同样一张飞机票,在不同用户那里显示的价格不同,即便卸载后重新安装,价格也有所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营销”了。你输入速度是快是慢,一个页面看了几次,停留了多长时间,在什么时间看了什么,它都能一一记录分析,适时向你推荐。通过精确的算法给用户画像,进而对用户提供服务,这当然没错——问题是,大数据这样做的时候,有显著征求用户许可吗?得到同意了吗?
大数据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存在收集利用上的种种不规范。甚至,大数据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某明星创业者就曾公开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许多APP都设置了一揽子打包授权,你不同意,就没法注册使用。
大数据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涉及采集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质量、数据隐私以及数据采集范围等多个方面,以及数据使用尺度、使用规范的种种细节。目前,无论是《网络安全法》,还是政府对个人信息的司法解释,虽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但依然缺乏对大数据的明晰规定。期待个人信息保护能有实质性进展!
- 规制大数据杀熟须监管跟进2018-10-11
- 大数据,贵在“融”和“用”2018-05-30
- 应对“大数据杀熟”监管要有作为2018-05-10
- 大数据杀熟,50万元能罚到痛吗?2019-10-12
- 大数据时代政府岂能落后2015-07-20
- 大数据时代的“弄潮与识潮”2015-05-14
- 大数据让生活更美好2015-05-14
- 有效应对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2018-03-23
- 用好大数据 布局新时代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