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向新向智向未来:解码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之路

2025-03-14 21:12:3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压舱石,山东以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底气,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布局、创新要素集聚等领域持续突破。2025年,山东规上工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5万亿,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齐鲁大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层逻辑。

 传统产业筑基:在升级中重塑竞争优势      

  饲料与兽药产业的"双冠王"地位,折射出山东传统产业升级的典型路径。全省饲料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突破4700万吨,形成从氨基酸原料到宠物食品的完整产业链;兽药产业178.6亿元产值背后,是原料药、生物制品、中药制剂三大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这种优势的延续,源自"万项技改、万企转型"的持续发力:潍柴动力从单一发动机制造商蜕变为智慧物流系统集成商,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7.2%;山钢集团通过"氢基竖炉+电弧炉"工艺革新,吨钢碳排放降低60%,高端特钢产品打入航空航天领域。

  在"四化"转型战略下,山东六大传统产业2025年将突破10万亿产值。机械装备行业数控化率达75%,纺织服装智能工厂占比超30%,建材行业绿色产品认证数量全国第一。这种"老树发新芽"的蜕变,使传统产业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5%以上,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创新驱动突围:在变革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雁阵"的梯次布局,让山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加速领跑。济南超算中心算力规模突破200PFlops,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突破深海探测技术,推动海洋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85%;烟台东方航天港全年完成10次海上发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连续3年超15%。

  这种创新势能的爆发,源自"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构建。一是平台支撑,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8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形成创新矩阵;二是人才集聚,"泰山学者"工程引进顶尖团队42个,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三是机制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试点,让科研人员最高可获90%收益。

 融合协同发展:在开放中优化产业生态

  "链长制"的深度实施,催生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效应。潍坊动力装备集群汇聚上下游企业2300余家,本地配套率超75%;青岛智能家电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12%;枣庄石榴产业构建"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2026年产值剑指60亿。这种集群化发展,使山东国家级产业集群达32个,省级集群突破150个。在区域协调战略下,山东构建起"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一是海洋经济,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海工装备交付量占全国35%;二是乡村振兴,建成5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8:1;三是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年度投资超6000亿,5G基站密度每万人达25个。

  未来产业布局:在突破中抢占制高点

  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深海开发等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彰显山东的战略远见。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实现500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青岛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烟台"蓝鲸2号"平台突破3000米深水作业技术。2025年,15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将集聚创新企业2000家,形成万亿级产业储备。这种发展势头的持续,得益于"三个转变"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8%;二是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转变,自贸试验区形成170项制度创新成果;三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水平显著提升。

  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阶之路,既是对"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织共振,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当陆海统筹与城乡融合协同共进,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韧性、更有竞争力的产业新山东,正阔步走来。(文/王鑫)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