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鲁网网评:“博物馆热”渐成社会新时尚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当下,“文博热”的浪潮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人们重新走进博物馆。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获悉,去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群众5.4亿人次,博物馆正日益内嵌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社会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高品位审美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博物馆的人气渐旺,热度远胜以往,参观博物馆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在采取限流措施的情况下,2020年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各地不少博物馆都曾因一票难求而登上热搜,定闹钟、拼手速、抢预约门票形成一道引人瞩目的景观。
“博物馆热”兴起的背后,是博物馆规模的稳步增长和形式的创新探寻。“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692家增至5788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的数量均有所增长,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丰富的文创产品、有趣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的跨界合作,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刻板印象,使文物“活”起来,让承载着深厚文化的博物馆拥有了“接地气”的现代气息,给观众更加年轻鲜活的印象。
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一直都在,“新世代”文化消费意识更强。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今天的博物馆还需守正创新、亮出“高招”,开发建设迎合公众多元需求的产品和活动,提供更丰富、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态,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近日,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应该看到,时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告别传统模式,全方位创新观展体验、赋能文化传播与思考,实现破茧成蝶。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博物馆不妨从单一场景过渡到资源高度整合的“全域旅游”,融入民俗、风土和历史元素,构建城市全域博物馆体系、打造非遗文化深度游,使参观游赏兼具人文底蕴和新鲜感。与此同时,博物馆可以大胆运用分享理念,以拥抱大众、知识乐享的方式,策划举办公共教育活动,邀请观众参与其中,模拟经典场景进行剧情推演,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唤醒”沉睡的场馆,让博物馆迎来全新的繁荣局面。
从线下参观到线上分享,再到云上展览,纯粹的物理边界正在被打破,面向未来的一面逐渐呈现,给人们以无限遐想。博物馆应利用数字化风口,不断充实技术羽翼,以智能动态微缩场景+互动科技等形式,与观众进行多样化交流互动、提供多感官体验的超级盛宴。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各地博物馆在敞门迎客的同时,还应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系统完善的平台化服务,让“云展览”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休闲选择,使公众足不出户,即能“一眼万年”,观赏到历朝历代的艺术珍品,推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升级。(文/孔德淇)
责任编辑:吴晓慧
- 与文物对话,聆听震耳欲聋的历史2024-05-21
- 鉴往知来,让文化遗产力量持续释放2023-05-19
- 运河筑梦水城 古都更具魅力2021-11-01
- 请给博物馆应有的尊重2019-08-09
- 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家长抓起2019-08-06
-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要突出需求导向2017-09-11
- 博物馆“蹭凉”莫忘文明相伴2017-08-04
- 用心参观比自拍留影更有意义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