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建设家乡从调研开始

2020-10-11 22: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谁不说俺家乡好?今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更是激起了广大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知道我是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可是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我能做点什么呢?”相信有很多年轻干部如马亮一样,都有着一颗建设家乡的热心,一腔热血想要大有作为,为家乡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在热情激荡的同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建设家乡要从调研开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年轻干部要想了解家乡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闭门造车做不到,刻舟求剑做不到,异想天开更加做不到,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

  然而当下,“形式主义”调研仍然存在,“规定路线”“规定动作”更是屡见不鲜;有些干部下基层调研仅仅只是翻一翻工作台账,听一听汇报材料,走一走安排好的场景,访一访精心安排的人民群众;有些地方以调研情况评判工作优劣,导致地方不得不自导自演搞调研;甚至有些调查研究,为了图方便,都爱往工作做得好、经验较多、干群关系好的地方去,“扎堆调研”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一天接待无数个单位下来调研苦不堪言,最后形成的调研报告相互借用、千篇一律,毫无价值可言。调研工作纷繁复杂,如果没有踏踏实实、吃苦耐劳,没有深入群众研究问题,工作就可能做偏,不仅访不到实情、查不到问题,还可能存在真相被架空、问题被隐瞒、民意被误解的现象,群众就可能不买账,工作成效就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效果。

  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而是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 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调研方式,“零距离”深入一线、“扎根式”走访驻村、“面对面”倾听诉求,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和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综合掌握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挖掘出真问题、实问题。

  此外,调查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解决问题,为确保调研真正落地生根、管用有效,还必须扎实做好调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后半篇文章”。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束之高阁、一问了之,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把调研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家乡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需要年轻干部发挥积极正确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让群众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参与到家乡建设工作中去。广大年轻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会“人人都说俺家乡好”!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