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用好教育扶贫 扫清“三个盲区”

2020-09-08 10:3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设立,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能够识字,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普及工作,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下降到2015年的3.6%,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奇迹。教育扶贫是脱贫固本的长效机制,不仅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基础要求,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我们用好教育扶贫这把“金扫帚”,扫清“认识、教学、技能”三方面盲区,让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扫清认识盲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就必须打开“贫困心结”,让贫困群众认同教育、重视教育。要加强宣传动员,运用“标语、大喇叭”以及“两微一端”等多种媒介宣传教育意义,主动解答群众困惑,扫清认识盲区,形成“教育改变命运”的浓厚学习氛围。教育扶贫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配合,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可通过设立励志奖学金,定期表扬优秀学生和家长等方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家长关注教育。同时,主动邀请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授课,让他们结合求学经历,讲述教育带来的蜕变和升华,逐步提高贫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扫清教学盲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贫困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弱,更容易因为情况复杂,条件困难更容易出现失学辍学的情况。要做好失学辍学的“扫尾清零”工作,扫清教学盲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要摸清学生底数,通过对比户籍、学籍和扶贫系统数据,全面把握教育情况。同时,针对失学辍学的不同情况,要坚持精准分类施策,杜绝“二次辍学”,让学生“留得住”。要加强对在校生的贴心关注,消除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要特别关爱特殊学生,主动对接特殊学校,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问题。

  扫清技能盲区。一人学技能,全家脱贫困。教育扶贫不局限于义务教育,要树立“长短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构筑义务教育“长效工程”的同时,也要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些短期见效的帮扶机制,让贫困学生“走出去”,让贫困群众“留下来”。要延展教育深度,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确保有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学生能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让贫困学生“走出去”,扎实掌握技术。要务实开展技能培训,针对用人市场空缺以及扶贫产业用人需求,为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培训,让贫困群众“留下来”,实现稳定就业,带动家庭脱贫。(文/刘琦)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