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党员干部当坚守“天线”“底线”“红线”

2020-08-03 09:4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依赖于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纯洁的“政治心态”,做到上接“天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坚守廉洁自律这个关口。 

  上接“天线”,筑牢理想的“方向标”。上接“天线”,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革命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革命党人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迈过一层层险滩,跨过一道道难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理想信念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唯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的抉择判断,才能在大难大考面前激发“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情满怀。唯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才能始终不渝地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实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 

  守住“底线”,挺直做人的“脊梁骨”。所谓“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做人最起码的“应该”,是社会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规定和约束,涉及一个人的品德、声誉和操守。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到的“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党员干部应该守住的底线。作为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言行举止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谋一策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做人做事必须在社会公德的一般标准之上。“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个别党员干部以自身“小事”为重,贪图享受、穷奢极欲;遇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却支支吾吾、推诿扯皮,甚至脱离群众、道德败坏,极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贻误工作开展的最佳时机。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能力;同时,用全局视野前瞻风险,任何部署决策都要预估隐患,千方百计“托底”“兜底”“保底”,努力做一名“立足于世,行高于人,德惠于众”的党员干部。 

  不越“红线”,划清行为的“硬杠杠”。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纪国法是党员干部的“红线”,是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硬杠杠”,要求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红线”之内,只要是为人民群众造福的好事、实事,党员干部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各显神通”,充分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依然存在个别党员干部游走于党纪国法的边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沉醉于“红线”以外的“花花世界”无法自拔,甚至渐行渐远,逐渐丧失了“真本色”,锒铛入狱、泪洗铁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远离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文/王杉)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