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已到,吹过一阵“清明”好风气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林莹
清明节,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追思故人的节日,也是国人独有的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尤其注重“清”和“明”,因此毫不例外这个节日也是纪检监察机关严查的重点。清风明月总有期,又到一年一度“清明”时。
其实每逢节假日来临前,各地都未雨绸缪,以实际行动巩固作风建设成果。节前的提醒教育是必须,通过编发廉政短信、下发通知、讲廉政党课等形式打好“预防针”;节中的监督检查是必需,各地通过明察暗访、突击抽查等手段,让腐败问题“现形”;节后的处理通报是必然,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才能起到“敲虎震山”的作用。
但之前揭露的清明节“四风”问题,仍需要警醒。有用公车去祭祖,变相公款旅游甚至用公款报销个人祭扫费用;有些做道场吹打念经,在老家祖坟前“秀排场”;还有接受老家当地的政商高接远送、攀亲论友,借祭扫之机收受财物、接受宴请,以老乡亲友带出来黑色交易和利益输送等等。这些都违反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些“大老虎”“小苍蝇”也因此受到了组织处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清明节假日期间,可以放松的是身心,不能放松的是纪律。纪律虽是一把刚性的尺子,却满是情怀。清明节是对传统的怀念,是对人权的尊重,更是心灵的涤荡。节假日,提醒教育在先、监督检查同步、处理通报紧跟等等,都是在筑起严防“四风”问题反弹的坚固“防线”。移风易俗,攻心为要、行动至上。涵养淳朴清正的社会风气,必须以行动从价值取向上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要知道风气不好伤群体,作风建设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清明节串起来的是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线索——家与国,爱与忧伤。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踏上先辈的泥土,在祭奠的仪式中,寻找最初的自己,保持住初心,返璞才能归真。逝者已逝,而生者亦当各自珍重。在这场与奢靡享乐观念的较量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践行者。
清明节善视自身,则亡者慰莫大焉。想要保证吹过一阵“清明”好风气,党员干部就应做到心正、言正、身正,政治生态保持好清廉清明、清正、清政!清风明月总有期。全党动手,一个节点接一个节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紧盯“四风”不放,这场作风建设的攻坚战必会取得胜利。
- 这一时节,基层干部要奋力成长2024-04-06
- 绿色低碳祭扫,让清明更“清”2024-04-06
- 读懂清明节中的别样“清明”2024-04-01
- 合力共为,筑牢清明出行“安全屏障”2021-04-02
- 清明节更应该“气清景明”2017-04-01
- 清明节要“清”更要“明”2017-03-31
- 道一声“清明快乐”又何妨2016-04-06
- 让清明节文化内涵返璞归真2016-04-04
- 文明低碳祭祀 让清明节向“清明”回归2016-04-04
- 清明节要少一点“烟火味”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