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热线”变“冷线”,我们先别急着批判

2016-11-24 09:3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朱岩岩

  近日,四川眉山市《眉山日报》用大篇幅公布了该市两区四县的四套领导班子共152名官员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对于“公布官员手机号”,网友的评价褒贬不一:“此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不像以前对领导干部有种触不可及的陌生感”“这样公布个人号码是不是作秀?”“领导那么忙会认真接听老百姓的求助电话吗?”(11月22日 新华网)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大部分的网友都会批判政府官员的不负责任,“打不通的电话”大有“逗你玩”的意味,伤了热心群众的心不说,也折损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本就紧张的干群关系雪上加霜。但是我们在批判之时是否也应冷静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得“热线”降温?

  我们支持公开官员手机号,更多的原因还是苦于政务不够公开。随着群众的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要求对政务公开的意愿更加强烈。面对政府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群众更愿意去找负责人,找“做的了主,说话算事”之人。究其原因还是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存在上传下达的效率较低、具体落实的时间较长、处理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使得群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甚至“不信任”。试想如果群众对政府工作完全信服,又何需去找主要领导问个“安心”?

  换位思考,应对“被公布”的干部多些理解。公开官员电话,囊括几乎所有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初衷不容置疑,为了让群众近距离接近领导,不再认为是遥不可及。但是干部也是人,不是神,和我们一样需要一个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大小事务已经很多,若是每天还要接受若干个群众的电话询问,相信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分散。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各有分工,并非不能满足民意诉求,不该用拉近干群关系的想法来绑架干部时间。

  官员号码只是其他法定渠道的一种补充,搭建各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才是主要任务。部门领导的个人精力毕竟有限,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很多,市长热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微博等。与其纠结于官员公开的电话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如用心利用好这些民意获取通道,让“僵尸微博”、“打不通的举报电话”等再次被利用起来,由专业的干部骨干来共同管理,各部门通力合作,对民意及时回应和处理。

  公开官员手机号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但“贴心政府”的打造是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的责任,而不是某个领导的一人之责。“热线”不应是某个领导的手机号,而是应该设立专门的热线电话,利用“互联网+”之力,打造智能型政府。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