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是好作风“催化剂”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孔令晶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规定,要求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此前,已有浙江、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公务接待“禁酒令”。(《光明日报》10月9日)
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小到三五好友聚会、家庭朋友聚餐大到宴会吉庆,酒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公务接待不是礼尚往来,更不是私人饭局,如果任由“酒精”作陪,不仅会让原本的公务关系变味走样,也会异化平等的同志关系和严肃的工作关系。出台“禁酒令”其实就是一种作风导向:公务必然以公为先。不能被吃吃喝喝牵着鼻子走,好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吃喝出来的,好评价是真抓实干赢来的,不是迎来送往得来的。
公务接待禁酒是对好作风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禁酒令”不仅能够保护公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遏制“舌尖上的腐败”,更彰显了各级各部门反对奢靡之风的坚决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和少数领导干部对待“四风”问题仍冥顽不灵,在吃喝问题上不松口,心存侥幸,甚至阳奉阴违。转移吃喝阵地、矿泉水瓶装茅台、巧编名目吃公款等等“变通”的招数为吃喝风披上了“隐形衣”,值得警惕。而“禁酒令”就从制度上封住了干部借工作之机“喝二两”的口子。
“禁酒令”值得点赞,但关键还要看落实。禁酒不能只靠制度,因为作风问题具有反弹性、反复性、顽固性,还需要层层设卡、穷追猛打,和风细雨可以有,当头棒喝也不能少。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注重修身立德,自觉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时刻牢记使命,遵规守纪;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不能让权力入笼,接受群众和党的监督,不能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禁酒令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要畅通渠道,增强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加强纪纪检部门随机抽查的力度,让破坏规矩的人无处遁形。此外,要严厉查处,纪检监察机关要多杀“回马枪”,多来“回头看”,敢于动真格,对顶着不办、拖着不改的,坚持随有随抓、露头就打、从严查处。
反“四风”之路漫漫,最根本还是要靠树新风来形成良好的导向。我们期盼更多的“禁酒令”式规定的出台,将规矩和纪律的口子越扎越严,坚决防止享乐主义作祟下的“隐腐败”问题成为党纪国法监督之外的“破笼飞鸟”,树立新时期公务人员良好的形象,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 最严“禁酒令”是干部的强效“醒酒药”2016-12-05
- “禁酒令”后还须有“灵”必“禁”2016-12-02
- “禁酒令”升级说明“打怪”有成效2016-11-30
- “禁酒令”这把火还需众人拾柴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