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为秦代金饰片的回归高兴之余别忘反思

2015-07-20 16:3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李强

  今天上午,甘肃省博物馆将迎来一批既熟悉又陌生的特殊的亲人,它们是即将展出的一组32件春秋时期的秦代金饰片。这批金饰片,出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代早期文化的珍贵文物。然而,这却是它们时隔20多年后,从法国漂洋过海,首次出现在国人的眼前。(7月20日央广网)

  文物流失只在一时之间,文物的追索却步履维艰。历经10多年的艰辛追索,珍贵文物终于得以回归,着实令人高兴。但人们为珍贵文物的回归高兴之余,也别忘反思。

  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盗掘古墓成为一种风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如此回忆,“当时惨不忍睹,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坑洞”,甘肃一带最多的一天,盗墓者能有2400多个。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也回忆,当时甚至有人直接用拖拉机拉走一车的青铜器,大堡子山就是“重灾区”之一。回顾过往,正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太软,公众文保意识的太差,“成就”偷盗者的猖獗和疯狂。

  因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欠账,其实流失的又岂止是大堡子山秦代金饰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共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文物的“海量” 流失,让文物追索任重而道远。

  众所周知,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在“我省”、“我市”、“我区”、“我镇”普遍“着力做好文物保护文章”的今天,那股猖獗的盗掘古墓之风早已一去不回,但冲着发财梦仍屡屡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各地仍不时有偷盗文物的案件发生,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人文保意识的缺乏,人为造成的文物破坏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文物保护还须在路上,各地还要拿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办法,包括进一步增强公众的文保意识,切实做到铁腕保护,有效防止文物的盗窃流失和人为破坏。

  昨天起,为期三个月的“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在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拉开,在人们目睹这批珍贵文物“芳容”的时候,请牢记回归的艰辛和不易,别忘反思,进一步增强文保意识,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