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沂蒙小米碾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2025-09-29 16:53:2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沂蒙山小调》里的丰收欢歌,如今在临沂沂南县的田埂间唱响。孙祖镇黄庄村的谷子地里,种植户李尊营指尖搓过饱满的谷穗,金灿灿的小米粒滚落掌心,带着阳光的温度和土地的厚重——这颗扎根沂蒙的“黄金粮”,正以产业升级为磨,将田野里的希望碾成乡村振兴的香甜滋味。

 这滋味,是抱团发展酿出的“增收甜”。曾几何时,沂南小米困在“散户种植、零散售卖”的窠臼里,农户守着好粮却卖不上价。如今,孙祖镇12家专业合作社攥指成拳,6处种植基地连点成面,全县1万余亩谷子地连成一片金色海洋。统一选种、统一管理的标准化路径,让小米品质稳了;合作社抱团议价、集中销售的模式,让农户腰包鼓了。李尊营那句“每斤多赚一块多”的感慨,道尽了从“单打独斗”到“联村共建”的转变——小作物能撑起大产业,关键就在于拧成一股绳,把分散的力量聚成推动增收的合力。

  这滋味,是品牌赋能炒出的“特色香”。孙祖小米能从田间走向全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是最好的“身份证”。在临沂国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清理、碾米、筛选的流水线不停运转,原本装在布袋里的“散装粮”,摇身变成印着地域标识的精装产品,顺着物流网香飘大江南北。这恰是山东农特产突围的共性路径:烟台苹果靠“地理标志”打响名气,章丘大葱凭“品牌化”提升价值,孙祖小米则以“品质+招牌”走出沂蒙。给农产品贴上“地域标签”,就是给它装上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让“土疙瘩”真正变成“金宝贝”。

 这滋味,是产业延伸煮出的“振兴暖”。沂南小米的价值,早已超越一碗米粥的范畴。当它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带动的是一条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文旅的完整产业链:地里的谷子需要人种,车间的流水线需要人操,发往全国的包裹需要人送,甚至能开辟出“谷子地观光”“手工碾米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这正是山东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齐鲁大地始终锚定“土特产”文章,让寿光蔬菜、金乡大蒜、沂南小米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链条、丰富业态,让传统农业不再局限于“春种秋收”,而是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源头活水。

  风过沂蒙,谷浪翻滚,《沂蒙山小调》的旋律里,藏着新时代的丰收故事。那掌心滚落的小米粒,是沂蒙百姓增收的希望,是山东农产品品牌化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的见证。当越来越多“土特优”农产品像孙祖小米一样,在产业升级中焕发新生,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得更加壮阔、更加动人。(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