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粮满仓·好丰光:一碗米饭里的时代温度

2025-08-01 14:47:3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清晨六点,老张头蹲在自家稻田间,捏起一穗沉甸甸的稻谷搓了搓,金黄的谷粒在掌心跳跃。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四十年,但今年的谷粒格外饱满。“比去年多打了三袋粮。”老人用最朴素的单位丈量丰收。在黑龙江垦区、河南黄泛区、湖南洞庭湖畔,类似的场景正在上演。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平均亩产较五年前增长8.3%。这些抽象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老张头家粮仓里实实在在的“粮满仓”,是亿万农民脸上看得见的“好丰光”。

 粮仓里的科技密码往往藏在细节里。山东潍坊种粮大户王成华的仓库中,几个贴着二维码的编织袋格外醒目。“扫一扫就能看到这块地的‘体检报告’——什么时候浇的水、施的什么肥、预计蛋白质含量。”在安徽亳州,农技员小李的无人机正在给玉米田做“CT扫描”,显示屏上的多光谱图像清晰标注着需要追肥的区块。这些场景颠覆着人们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据统计,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1%,但农民们更愿意用“手机种地”“电脑看苗”这样的大白话,来描述他们与科技的关系。

  丰收的滋味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品味。在江西井冈山区的“粮食银行”,村民老周正用手机查看账户里的“粮食股金”。这个创新项目让余粮变“活钱”,解决了“谷贱伤农”的老难题。江苏宿迁的“田保姆”托管服务,则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再为老家耕地抛荒发愁。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正在编织一张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网络。粮食产业经济专家刘春明算过一笔账:如今农民每卖一斤粮,通过产业链延伸获得的综合收益比十年前增长近两倍。这种“隐形的丰收”,或许比产量的数字更值得关注。

  粮满仓的终极意义,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显现。北京朝阳区某小学的“食物教育课”上,孩子们正用电子秤计算一碗饭的“碳足迹”;上海某社区食堂里,智能系统根据当日就餐人数动态调整米饭蒸煮量;成都的“光盘打卡”小程序已吸引超百万用户参与。这些细微处的节约创新,与田间的丰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粮食安全观。正如一位营养师在社区讲座中所说:“真正的‘好丰光’,是既能让粮仓满,又能让餐桌俭。”

  从老张头粮仓里新收的稻谷,到城市孩子碗中晶莹的米饭,一条关于丰收的链条正在延展。当我们谈论“粮满仓”时,不应只看到堆积如山的粮食,更要看见种粮人眼角的笑纹、农业科技人员的笔记本、产业链上的增值曲线,以及每个人对食物日益增长的敬畏之心。这些生动细节拼合起来,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好丰光”。在粮食安全这个永恒命题上,中国正在书写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答案——这答案不在宏大的报告里,而在清晨稻田的露珠中,在傍晚飘起的炊烟里。(文/袁航)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