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守好语文课堂阵地,照亮孩童抗战记忆

2025-08-29 16:22:0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传承抗战精神不必追求宏大叙事,更应扎根课堂、贴近童心,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让历史的温度留在心底,让精神的种子悄然生长。

  课本里的“小英雄”,是抗战精神的启蒙火种。语文教材中的抗战题材课文,藏着最易走进孩子心里的精神密码。教学《小英雄雨来》《鸡毛信》这类篇目时,不必急于灌输“爱国”“气节”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聚焦文本里的细节:雨来“宁可挨打也不说出交通员”的倔强,海娃“把信藏在羊尾巴下”的机智。通过分角色朗读还原人物语气,或是开展“如果我是小英雄,会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会逐渐明白:抗战精神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危难时的勇气、坚守时的正义。这些课本里的“小英雄”,就像一颗颗火种,让孩子们在具象的故事里,初步触摸到“国家”二字的分量,种下爱国的萌芽。

  笔尖下的“小故事”,是抗战记忆的鲜活延续。比起单向传递历史知识,让孩子们用文字“触摸”历史,更能让记忆扎根。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走访社区抗战老兵、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或是翻阅家族老照片、听长辈讲烽火往事;之后引导学生写下短文、绘制漫画,把听到的“爷爷的步枪”“奶奶躲空袭的菜窖”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与画面。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这些细节,抗战就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情感的真实过往——原来先烈的牺牲藏在冻裂的手指间,原来苦难岁月里也有对读书的渴望。这样的书写,让抗战记忆跳出史料,以更鲜活的方式在新一代心中延续。

  生活里的“小行动”,是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抗战精神的传承,最终要落到孩子们的日常行动里。语文教育可以巧妙搭建桥梁,让精神与生活相连:告诉学生,当年先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如今面对学习中的难题不轻易放弃,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当年民众“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如今和同学互相帮助、为集体出力,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延续。班级办抗战主题手抄报时,引导学生学习分工协作,像当年战士们那样“拧成一股绳”;遇到挫折时,用“百折不挠”的抗战信念鼓励自己重新振作。把宏大精神转化为“不放弃、懂团结、有担当”的小行动,才能让精神真正融入成长,成为孩子们未来前行的力量。

  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让精神照亮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责任,就是用课本里的故事、笔尖下的记录、生活里的实践,让抗战记忆在孩子们心中慢慢发芽,让他们始终记得:今天的安稳,是先烈用热血守护;未来的中国,需要他们用勇气与担当去创造。(文/张海苹)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