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于无声处听惊雷:八十年后再读“胜利”二字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晨光漫过卢沟桥的石狮子,鬓角的霜白在晨风中微动。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站在这道横亘古今的石桥上,指尖触到的石纹依然带着硝烟的温度——那是历史在时光里刻下的年轮,每一圈都裹着“胜利”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胜利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它是青纱帐里此起彼伏的暗号,是地道深处油灯下缝补的军装,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把“保家卫国”四个字嚼碎了,混着血泪咽进肚里,再化作锄头改造成的梭镖,门板拼成的担架。没有哪场胜利不需要铺垫,就像春芽顶破冻土前,总要在黑暗里积蓄一整个冬天的力量。那些被炮弹掀翻的田垄,来年总会重新长出庄稼;那些被战火熏黑的窗棂,总会再亮起昏黄的灯火——这便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在绝望里种希望,于废墟上建家园。
八十年后的今天,纪念从来不是为了复刻仇恨。就像老钟表的齿轮,每一次转动都在提醒我们:和平不是与生俱来的礼物,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你看城市清晨的早高峰,地铁里捧着书本的学生,写字楼里敲击键盘的职员,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老人,他们脚下的土地,正是当年用刺刀与炮火争夺的每一寸山河。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当年战士们憧憬的“好日子”,在寻常日子里落地生根。
历史的回响总藏在细微处。或许是秋风掠过稻田的声响,像极了当年乡亲们给部队送粮时的脚步声;或许是孩童课本里“卢沟桥”三个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暗合着当年守城士兵扣动扳机的决绝。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实则是精神的接力棒——从硝烟里的冲锋号,到实验室里的试管,从战壕里的家书,到教室里的粉笔,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向上走”的劲头。
暮色中的纪念碑前,总有不知名的人放下一束野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静默的凝视。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不必时时提起烽火岁月,只需在过好每个平凡日子时,记得这份安稳从何而来。就像老槐树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延伸,滋养着每一片新叶——八十年的风雨里,那些融进血脉的坚韧与勇敢,早已成了民族生长的养分。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胜利的真正意义,从来不在纪念碑的高度里,而在一代又一代人“好好活着、用力活着”的日常里。(文/李月晖)
- 聊诚评|从直白到含蓄:名字变迁见证抗战精神的代际传递2025-08-15
- 聊诚评|以先烈精神为灯照亮爱党为民实干之路2025-08-14
- 聊诚评|赓续红色血脉 筑牢新时代担当2025-08-14
- 聊诚评|铭记历史荣光 共筑和平未来2025-08-08
- 聊诚评|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和平未来2025-07-22
- 聊诚评|历史长河里的那盏马灯:让英烈精神照亮逐梦征程2025-07-04
- 聊诚评|品一方“淄”味 解锁流量密码2024-04-10
- 聊诚评丨共度国庆,同筑中国梦2023-09-26
- 聊诚评|加强国防教育,铸牢护民之盾2023-09-10
- 聊诚评|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