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2023-09-01 17:29:5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风起于青蘋之末,火燎原于星星之点。2月23日起,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推出《聊诚评·燎原计划》栏目。栏目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贡献力量。

  近期上线的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成为全网爆款,不少观众表示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它还是一个现实。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的中国被盗文物高达两万三千余件,如果文物会说话,最多的那句话一定是“我来自中国”,我们的文物应该回归祖国。

  这些背井离乡的瑰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故事。这些宝贝没有被好好珍惜,由于管理混乱,它们统统挤在狭小的展柜中,可以被随意触摸,甚至面临了被偷盗、被损毁、被拍卖的命运。拟人化的文物妆容精致却满身泥泞、灰头土脸,这泥泞就是它们在外漂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厚厚思念,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文物的回归之路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

  岁月失语,惟石有言。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努力追索,现存国内的文物我们更要悉心呵护,绽放它的光彩。黄沙默默催白发,樊锦诗倾其半生投入到敦煌文物的保护工作中,以持之以恒的信念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推至崭新的台阶;修缮雕梁画栋,李永革在静谧庄重的故宫里勤勤恳恳工作了四十余年,以绳锯木断的毅力将青春付予故宫古建筑。或许是出于报恩,或许是出于报国,抑或出于纯粹的热爱,只要有所坚持,种子就会开出花朵,而花朵弥散的芬芳终会缭绕人间。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文明的使者,是文化的名片。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若无文化传承,余留的只能是空壳的文明与残损的历史,守护文物让文明瑰宝呈现于世、传于后人,需要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专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深刻认识到手中的一杯一盏、一珏一瑗、一书一函、一檩一椽不只是文物,更是“文明的载体”“国家的记忆”,不断还原历史面貌本来的样子,激扬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立足新时代,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文/王宇昕)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