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聊诚评|黄河奔流不息 文化润泽无声

2025-04-11 15:41: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聊诚评|黄河奔流不息 文化润泽无声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资源。在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展现这条大河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时代价值,让黄河文化如涓涓细流般浸润人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见证。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殷墟的甲骨文,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李白笔下的“黄河落天走东海”,黄河沿岸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黄河文化正是这样一种集体记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足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华夏儿女与自然抗争的顽强意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句,抒发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沿岸百姓“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治黄实践,彰显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品格。这些精神特质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价值追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本质上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终东流入海。黄河文化也应当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不断吸纳时代养分,向前流动。我们不必刻意渲染其“伟大”,也无需生硬附会“当代价值”,只需如实记录这条大河与沿岸人民的真实故事,文化的力量自然会穿透时空,直抵人心。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黄河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每处文化遗产都能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黄河文化就能如母亲河般奔流不息,永远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文/李靖琳)

责任编辑:崔永霞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