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黄河文化润齐鲁,乡村振兴谱新篇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黄河裹挟着文明的密码奔涌东流,在齐鲁大地沉淀出璀璨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沿黄流域既镌刻着大汶口文化的古老印记,又见证着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条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的母亲河,正以其独特的文化禀赋,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美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产业融合,激活文化经济新动能。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化,正在重塑乡村经济格局。通过“文化+”的融合创新,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化+农业”模式让传统农谚对接智慧农业,二十四节气指导下的精准种植在物联网技术加持下焕发新生;“文化+旅游”实践打造出沿黄文化长廊,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古渡口、老村落变身网红打卡地;“文化+电商”融合突破时空界限,草柳编、黑陶等非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走进都市生活。这种多维度的产业重构,不仅延伸了文化价值的产业链条,更构建起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经济培育出可持续的造血机制。当文化基因融入产业肌理,传统农耕文明便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基本盘。黄河文化的永续传承,始终与生态保护同向而行。山东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在生态修复中探寻发展新路径:唤醒盐碱地的绿色生机,借助生态廊道建设串联起沿黄湿地公园群,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土壤培育特色农作物。这种生态治理不是简单的环境修复,而是构建起“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当百里黄河大堤变身生态观光带,当有机稻田与光伏矩阵交相辉映,生态效益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种发展范式的转变,既守护了母亲河的生态本底,更开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文明赓续,培育乡村振兴软实力。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层动力。从大禹治水的集体智慧到当代“滩区迁建”的民生工程,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始终推动着乡村文明演进。非遗工坊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乡村记忆馆重构现代人的精神原乡,节气文化衍生出特色农事体验项目。这种文化觉醒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乡村价值体系:当年轻创客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技艺,当新农人用现代理念诠释农耕文明,文化自信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让乡村发展既有经济硬实力,更具文化软实力。
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坐标上,山东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多维关系。产业融合的深度推进、生态价值的持续释放、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黄金三角”。随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这条文明长河必将激荡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当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赋能,齐鲁大地不仅将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更将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提供生动注脚。这既是古老黄河的新生,更是乡村振兴的破题之道。(文/李阳)
- 聊诚评|九曲安澜润齐鲁,千年文脉谱华章2025-03-26
- 聊诚评|揽黄撷英铸辉煌 鲁风激扬谱新篇2025-03-25
- 何以中国|聊诚评·黄河之韵:山东文化血脉与发展的动力引擎2024-12-02
- 聊诚评|赶黄河大集 赴人间烟火2024-11-20
- 聊诚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黄河遗产“活起来” 2024-09-14
- 聊诚评|以“心”为笔,黄河焕“新”颜2024-08-13
- 聊诚评|加强合作与协调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4-07-29
- 聊诚评|以殷实的生态“家底”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4-07-10
- 聊诚评|保黄河安澜 绘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4-07-05
- 聊诚评|黄河新篇:生态保护绘绿图,高质量发展奏华章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