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齐鲁画卷,文旅妙笔:绘出山东秀丽丹青

2024-12-11 15:23: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磅礴慷慨的黄河入海,一览众山的快意胸怀,商贾云集的运河盛景,跨越千年的人文风情,长卷铺开风光具现,齐鲁厚土上有此观。山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文旅新潮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文旅产业驱动,丰富元素交织,共绘出齐鲁大地的至美风貌。

  齐鲁长卷,风景如画,秀于山水之间。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众多知名山川古迹、文化遗迹、自然风光数不胜数,文旅产业欣欣向荣,各种项目创新发展,景观串联极具特色。如“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品牌的打造,将沿黄、沿海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带。如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将自然山海与交通道路进行有机融合,串联起威海众多优质景观资源,打造出一条集自驾、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公路。何以游山水?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山东着力构建 “快进慢游” 旅游交通体系等,为游客创造了省心省力、自在赏景的畅游环境,展现了山东文旅的新魅力。

  山水画卷,锦上繁花,兴于人文根脉。“一山一水一圣人” 闻名遐迩,从曲阜孔庙、泰安泰山,再至济南趵突泉,每一处都留下了历史见证,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从黄河入海,再至运河通达,贯穿千年的活化石从未止息,人文血脉持续传承;从沂蒙山,再至刘公岛,伟大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断汲取奋进力量。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浩瀚繁星,山东文旅产业始终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找到文旅融合平衡点,实现了“1+1>2”的效果。坚持以旅游为载体弘扬文化,如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有力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文书卷,卷帙浩繁,活于人烟璀璨。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几年,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持续火热,打出一张张乡村振兴金字招牌。继乡村旅游热后,2024年的县城旅游在新媒体亦是一度霸榜。许多省内沉寂许久的小县城被广泛挖掘,虽然面临许多的落差诟病,但仍然以“原生、亲切、性价比、氛围感”等特质火出圈来,在短视频上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这一现象说明当下人们文旅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质量、文化求索、自我感受的要求更加深刻。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已经成熟完美的文旅产品,而开始感受更原生态、接地气儿的民俗风光。故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升文旅产品的类型、品质和竞争力,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时代新卷,推敲打磨,创新持续发展。山东文旅产业积极探索 “文旅+”模式,坚持推动文旅创新融合,文旅项目持续扩充升级。不断拓展产业边界,多地区领域协同发展。与科技融合,深化数字文旅建设,开发更多数字化文旅产品和服务;与农业结合,继续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各种农事活动项目,感受山东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教育联合,文、旅、教一体,推动研学旅游发展;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旅游产品和线路,拓展旅游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转型,不仅将众多传统工业遗址转型为文化产业基地,亦带动了相关实体经济产业项目的落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景色美、文化美、人情美作为“好客山东”品牌成功打造的三大枢纽,促成了健康、完备的文旅产业生态链形成,即在流连忘返的山水生态间,在底蕴深厚的千年文脉里,在深入人心的淳朴民风中,坚持创新笃行,放眼全盘、协同发展,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文旅品牌体系,共同助力山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郭晓彤)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