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见义勇为这种“职业病”多一些
看到一位受伤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呼吸沉重,在附近没有监控的情况下是救还是不救?10月30日晚上9点左右,这样一道选择题摆在镇江市电力路上很多路人面前,最终,众多围观者的答案是选择望而远之,只有一位25岁的女孩选择救人。记者了解到,救人的女孩是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叫刘灵娣。目前,受伤老人获救并脱离了生命危险。(11月1日《现代快报》)
众多围观者怕讹,选择望而远之,而刘灵娣没有回避和冷观,她说“可能是职业病吧,我看到病人就想去抢救,也没想那么多”。职业病的说法符合现实逻辑,面对病人,医务从业者往往会比其他群体更敏感,会下意识地关照。特别对倒在血泊中而无人出手的危急病人。
但是,如果没有爱心,却很可能出现另一种职业病:职业性冷漠、习惯性回避;如果没有责任,职业病必然使人变得疲惫、惰怠,毫无激情可言,从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刘灵娣勇于救人,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心灵,有尊重生命的情怀。古人说得好,“凡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身为护士,刘灵娣以她的行为塑造了医者仁心的形象,传递了一名医务从业者的淳良与博爱。因此,这种职业病不是病,而是包裹着良知和操守的职业美德。
如果非要认为刘灵娣的职业病是病,我们期待这样的“病”多一些。我们也许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靠它我们安身立命、实现理想,其实,我们也应该拥有另一份职业,从事这种职业没人给我们发工资,也未必时常获得赞美,但能够实现精神的富足,这种职业就是行善。行善,不是慈善家的专利,每个人,包括平凡如你我的老百姓都可以把行善当做职业。
常有人感叹道德滑坡了,好人难做了,世风日下了,且不说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即便属实我们也该自问,谁造成了道德发炎?我们有没有为世风日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血泊中的老人,不少人选择躲避或者静观,也许基于某种无奈,毕竟以前确实出现过救人反被讹的悲剧,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倒打一耙的恶人毕竟是极端之辈,而且,如果众多的围观者都伸出援手,也就降低了被讹诈的可能。有网友说,见义勇为前,我也许无法知道对方是不是好人,但我可以选择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并不难,说服自己,向往美好,就够了。
“我明亮,周围便不灰暗”,每个人都可以是个小小的光源,哪怕是一个如豆般大小的发光点,但只要点燃,就能照亮周围一大片。刘灵娣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一个明亮的光源,愿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善源,坚毅而自信地行善、传播美好的光亮。这样的“职业病”多了,社会就会少一些道德病。
- 救友遇难不算见义勇为让人心寒2016-12-13
- “见义勇为”写入民法彰显道德呵护2016-06-29
- 认定嫖客或英雄不必做单选2014-05-16
- 舍己救人的女大学生可歌可泣2013-02-04
- 90后兄弟见义勇为,延续正能量须社会助力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