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入学年龄慎言“弹性制”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每到升学季,都会牵动许多家长的心。因为“差了几天,就要等一年”的家庭并非个例,许多孩子出生在8月31日以后,不符合年满6周岁的入学年龄要求。有专家建议弹性设置入学年龄,不将标准设定为一个具体的数字。(见8月21日《法制日报》)
为了让孩子满足条件,有的孕妇不惜提前剖宫产,有的家长更是冒着涉嫌犯罪的风险篡改户口信息。其实,问题早就存在,既然“一刀切”的弊端有目共睹,而且一些发达国家也实行弹性入学制,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弹性设置入学年龄?
目前实行弹性入学制的条件尚不成熟。且不说入学年龄“松绑”后学位需求发生变化,教育部门和学校难以应对,单就社会普遍“抢跑”的非理性心态而言,弹性入学制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设想一下,松动入学年龄限制,最可能的结果是大家“能早尽早”,更多孩子扎堆提前入学。这与初衷背道而驰,会加剧“抢跑”的焦虑情绪。
此外,要实行弹性入学制,必须修订现行《义务教育法》。虽然该法规定的是年满6岁的孩子应该入学,而不是未满6岁的孩子不能入学或者是年满6岁才能入学,但从法律执行看,孩子只有年满6周岁才能入学。所以,实行弹性入学制,修法是绕不开的。在争议较大的情况下,修法短期内难以通过。
入学年龄设置关乎教育资源分配,关乎广大家庭切身利益,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8月31日”是一个维持多年的“铁律”,家长们早已习惯,民调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赞同,而一旦松动限制必然引发更多担忧和质疑。
只要家长们放不下“起跑线”思维,松动入学年龄的建议就很难落地。摒弃“一刀切”,实行弹性入学制,还需综合考虑、从长计议,否则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可能助推早教“抢跑”之风,让孩子们负担更重,让家长们焦虑更深。
责任编辑:宋莉
- 学校如何设计错峰吃饭是一门学问2020-04-13
- “公”“民”同招,民办学校如何从“选好学生”到“教好学生”2020-03-13
- “清北牌中小学教师”不能成噱头2020-01-10
- 敢于给教材“挑刺”的孩子越多越好2019-12-27
- 保护繁体字应有开放心态2019-12-10
- 三叹“减负=制造学渣”2019-11-01
- 黑科技进小学课堂,必须慎之又慎2019-11-01
- “拒做作业”能否真正减负?2019-10-31
- 为民解忧 办法总比困难多2019-07-22
- 重视农村孩子的“精神正餐”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