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堵住人才“能力造假”后门

2017-08-11 14:38: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有记者调查发现,暑期学生实习高峰期,部分网络电商平台出现“实习证明”交易,售价普遍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之间,并可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私人定制”。此外,根据实习证明中单位、公章、评语的不同,售价也相应有差异。(8月9日 新华网)

  如何证明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践,盖了章的佐证材料最有说服力。而“实习不够,用章来凑”如此荒唐而又滑稽的怪现象,偏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高校培养人才,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途径、更是学生向人才转变的必经之路,若是这个关键环节打了折扣,学生的能力如何实现真正的提升和飞跃?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善于挖掘信息,开创盈利渠道,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此不择手段盈利,只会引来骂声一片。从伪造证明的“能力造假”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现象,更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存在问题,动机“跑偏”,这是首要因素,毕竟培养人才,互动是前提,既要高校打造平台,更要学生自身好好努力。同时,高校对实习的核实不到位也是问题,收了“证明”就给学分,必然会给学生“混任务”留可乘之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一些社会单位,甚至个别机关事业单位也为出假证明做了“贡献”。这就不禁令人诧异,公章代表权威、代表了官方,如此轻易就在学生的实习证明留下印记,审批关是如何过的?若是个别人“公章私盖”,钻入了有心人设置的利益链,这还可以及时纠正、解决;若是单位参与其中,这就是严重的作风问题,很容易让人们在“大跌眼镜”之余,对公共部门越发地不信任,想必这也是各单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盖假章”“能力造假”……让高校的教学成果、人才的能力水平等广受质疑。如何让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自身要能摆正思想观念,分得清轻重,“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参加学习、主动对接实践,让自己不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杜绝夸夸其谈的“假把式”。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关注作风培养、实践锻炼,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让“证明贩子”“盖章贩子”无孔可钻。相关机构单位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即便不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但也要对人才的成长尽义务,不仅要全面关上不良利益输送的后门,还要主动与教育监管部门合作,共同打击违法买卖证明的行为,还广大学生一个风清气正的学习环境、实习氛围。

  文/储旭东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