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医生何时能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2017-04-05 08:49: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清明小长假期间,有两则与医生有关的新闻读来令人心酸: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生陆静,因为工作忙平时不能常回家,母亲想念女儿,借挂号开药的方式,只为看她一眼(4月1日《现代快报》);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生唐耘熳,在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后,坚持给8名患儿做完手术才回家(4月4日《成都商报》)。

  两位医生的敬业精神令人感佩,但新闻反映出了一个严峻现象,就是如今医生有多么匮乏。因为人手少,所以忙得无法正常享受假期;因为能当一面的医生不多,遇上突发事件才会无人可替,才会让一个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医生,选择先完成8台手术再回家。

  医学生数量缩减的现象早已不新鲜了。救死扶伤,医生这个职业始终有着天生的崇高性,但具体到自己是否愿意从医,人们的想法就会摇摆起来。尽管这几年医务人员一直紧缺,仍有许多医生都不想让自家孩子学医。可笑的是社会上有的人,抱着类似“酸葡萄”的心理,对一些大医院医生的高收入表示不满。

  医学专业的门槛本来就高,从医特别是临床医学,就算患者一向善解人意,职业压力也非常大。单凭这两点,医生待遇怎么就不能比一般行业高了?再说,很多医生的高收入,也与人力匮乏造成的工作量大有关。更何况,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常常遇到对自己抱持误解甚至敌意的患者,有的患者误把自己当成消费者,花了钱,病就必须治好,甚至蓄意伤医事件也偶有发生。所以,如今从医不仅是高压,也是高危职业,待遇只有更高,环境只有更安全,才可能说服一部分高分考生选择医学专业。

  医患关系紧张,确实有部分医生乱作为或不作为的因素,而医疗价格是医疗行为的“指挥棒”。今年4月8日起,北京将实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有媒体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逼迫公立医院从卖药品、卖耗材向卖技术、卖服务转变,引导医生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靠技术获得体面的收入。

  改革推行顺利的话,将来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应当会比现在健康得多,但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任何观念的转变、关系的缓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在医改逐渐起效的过程中,在医生重新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之前,医务人员紧缺的空洞又该如何填补呢?总不能,全指望陆静和唐耘熳这样的医生顶着。

  文/吴云青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