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兵来将挡,霾来塔收

2016-10-24 14:41: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今年9月29日,荷兰设计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设计的世界上首座户外净化器“雾霾净化塔”在北京751D·Park(靠近798艺术区)面向中国公众开放。“雾霾净化塔”与北京的雾霾激战一个月其间,同时也接受着国内专业机构的测试,国内专家通过数据证明此空气净化器收效甚微,每小时吸收的雾霾量还不到一勺盐的重量。(10月23《澎湃新闻》)

  北京雾霾持续的橙色警报,跨时空地敲击着全国人的心,应时而生的“雾霾净化塔”放佛给溺水的人及时扔下了一根绳,可是这根绳可不可依靠,却惹来更多的争议。

  对于这个横空出世的空气净化器,引起了效率、实用性的广泛讨论。可是笔者认为,这个7米高的唤醒净化器意义将不止于此。它的出现也许昭示了一个面对雾霾的新思路,从被动的“口罩脱销”到主动的“雾霾经济”,其中体现着人类面临危机时不俗的创新意识。作为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是相关的专家,没有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雾霾净化塔”实际效用的杯水车薪,却从普通大众的心态,看到了雾霾治理的另一种出路。不仅要一如既往的实行官方“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策略,推动结构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未来的雾霾,还可以“亡羊补牢”,对已有的雾霾进行力所能及的净化补救。这种思路也许效用上如专家说所“是用海绵吸湖水”,可是本质上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霾来塔收”的应战姿态。也许它在创新上的附加价值将超出它现有的净化价值,可这不正代表着它更多的发展空间吗?

  一个新的产品面世,总会遭遇各界的质疑,这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给予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例如,“雾霾焦虑”也有经济效应,为雾霾量身定做的净化器可以搭上“环保经济”的快车,实现环保和利益双赢的效果;例如,面对环境的恶化,产业的创新无形中也让科学和环境多了一层紧密的联系, 科学不仅可以服务于环境测量,还可以推动环境改善。“雾霾净化塔”或将成为未来产品研发的新思路,并拓展环保产品研发的新领域。

  有别于专家、学者的视野,笔者以大众的眼光,看到了“雾霾净化塔”也许不是可以“吸干湖水的海绵”,却是可以点亮更多希望的火柴。除了理性的看出它杯水车薪的净化能力,我们也应该感性的看到它启发民智的深远影响。毕竟它暗中代表的,是人类想方设法解决危机的意识,代表的是“兵来将挡,霾来塔收”,不屈的应战精神。

  作者:蒋坚强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