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视察,在该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示,让这个寨子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十八洞村曾是武陵山区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苗寨,有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2013年人均收入仅1668元。然而短短三年时间,这个落后的村庄通过创办产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变成了如诗如画的美丽苗寨。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十八洞村合作精准扶贫经验。
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应“造血”
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已达到467.45亿元。在扶贫的工作当中给钱给物资并不是最难的,怎么样在扶贫过程中不陷入“等、要、靠”的泥沼,不让贫困户养成理直气壮吃低保的惰性,却是扶贫工作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多年来,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要求分发到户到人,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谈不上发展产业,年年“输血”,不仅没有让贫困户强身健体,反而使一批人产生依赖思想。
目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分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三西”资金等六个使用方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和生产能力等方面。
为受助者提供创业平台及资金支持,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达到自救的效果。这使得扶贫不再只是单纯的施舍,这些人也将成为改变当地贫困生活的生力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表面上看部分地区的贫困是由于农民的收入低下,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民缺乏提高收入的能力。要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能力,单靠个人的单干模式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产业扶贫正成为不少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转向“可持续扶贫”的主要路径。为贫困地区提供创业思路、发展平台、资金支持的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扶贫方式,让贫困地区从等待“输血”到“自动造血”才是长久之计。
脱贫需要智慧也需要主观能动性
治贫必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在扶贫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地区贫困的主因除了资源匮乏之外,另一大因素就是教育的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过:“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贫先扶志。俗话说:“人穷志短”,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在扶贫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包揽的多,一些贫困户反而养出了惰性。整天只想着怎么通过国家优惠政策获得更多的财务,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绝对不是实行平均主义,助长不思进取。
所以在脱贫帮困中,不仅要注重有形的财物帮扶,更应注重精神层面的帮扶。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总之,扶贫并不是简单地依靠资金及物资帮扶,政府的救济绝不是“免费的午餐”。不但要给贫困户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还要更加注重从教育上和精神上进行帮扶,让困难群体的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王丹蕾)
- 为产业扶贫卸下“人情重担”2018-11-14
- 让消费扶贫发挥更大作用2018-07-25
- 坚持依法慈善,助推扶贫更“精准”2016-10-06
- 扶贫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2016-10-06
- 干部召回还需把好问责关2016-08-19
- 辛木:切忌将扶贫项目动辄产业化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