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刘辉:清明祭扫,让逝去的灵魂有一个地方安放

2016-04-01 14:13: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许多人匆匆上路,来到去世的亲人墓地,烧纸焚香,寄托哀思与深深的怀念。清明节因为这种特殊的活动与情感寄托,有了特殊的意义,传承亲情,凝聚一个家庭、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

  清明节也与春节、端午、中秋一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炎黄子孙,因为有了清明,都明白大家来自同一个祖先,有了共同的祭典,饮水思源,彼此间情浓如血。清明有了三天的法定节假日,清明高速实行免费通行。于是,清明节也与春节一样,成为了中国特色的又一次人口大流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引起铁路、公路运输的紧张,高速路上车满为患;另一方面,外出扫墓的队伍浩浩荡荡,敬老院、康复院里却冷冷清清,晚辈们对逝去的长辈特别尽心,而对活着的老人反倒缺乏温暖与关爱,厚往薄彼的错失,令人叹惜。所谓情人节是与活人说鬼话,清明节是与死人说人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某些人在情感方面扭曲的价值取向。此外,因为长途外出扫墓,发生恶性交通事故;因为祭扫时焚香烧纸的虚荣心、攀比心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清明扫墓引起的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时而见诸如媒体,惨痛的教训,也让清明扫墓暴露出传统节日中陈规陋习带来的负作用,不容小视。

  当清明节成为传统的重大节日,以习俗的形式流传,以法律的形式固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传承清明节中那些固有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氛围时,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与今天改革的时代同步改革呢?!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殡葬改革在不断深入,人们的文化观念与精神世界也在不断更新,殡葬形式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清明祭扫的多样化。土葬日渐为火化所取代,新兴的海葬、树葬等形式产生。更有有识之士进行遗体捐赠,将人生最后的财富捐给需要的人,让生命在其他人身上延续。如此意味着,人死之后,仅仅只是存在于天地之间,阳光之下,形式的东西已是灰灰烟灭。而清明节却按步就班,年年到来。而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与怀念,一样的情浓如血,不会减退,与清明同在。到这时候,只要把亲人的遗像端出来,就在家里,举行一个仪式,再也不需要风尘仆仆,车马劳顿;或者面朝大海,告诉亲人,已是春暖花开;或者寻找到亲人长眠的那一棵树,看树叶在春天里发芽;亦或者,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就在网上建一个纪念的地方,让四面八方的亲人,海内共祭奠,天涯共此时。

  这就是未来的清明,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只要我们牢记血液中的那份亲情,清明节那些逝去的灵魂就一定会有一个地方稳稳地安放!!

  作者:刘辉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