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

2015-10-08 15:19:0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堂吉伟德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然而,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平和的目光透过和几十年前一样的链条眼镜片,老人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10月7日《中国青年报》)

  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多年的诺奖期盼,终于在此刻被实现,圆了多年梦想的国人,确实有值得兴高采烈的理由。然而相比较而言,个中人却显得淡然而无谓。在其看来,获奖与否都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挽救。这是一种无以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社会贡献的最大认可。因而,只要做到了“尽好本份”并最终“问心无愧”,那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其实都并不重要。

  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居然是“三无教授”,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不过,或许正是其看淡了一切,才使之没有去争取过多的身份属性和名利标签,也才使得自己有超然于外的时间,潜心研究学术,并最终取得了惠及世人的成果。从这一点来说,屠呦呦的淡定并不是矫情,而恰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延伸,一种个体素养的延续。

  在这个功利而浮躁的时代,这样的品质显得异常难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的在青蒿素实现的突破,距今已然数十年,当初“以身试药”的实验者也已然八十多岁。当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诺奖的“重新回首”从某种意义讲有“怀旧的情结”,也让饥渴诺奖的国人在兴奋之余,对现实又有了更多的审视。一个诺奖落地中国科学家说明不了什么,如何让更多屠呦呦式的科学家出现,如何研究出更多青蒿素这样的科技成果,如何让获得诺奖者出现井喷之势,才是一个国家创新与强盛的标志,也是“三无教授”获奖之后,整个社会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尤其需要科技研究者有“献身精神”:不但应有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职业素养,更要做到始终坚持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守。在科学的高峰上,最终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也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所以科研者必定要有一颗淡定而坦然之心,要有奉献而无私的情怀,要看淡功名与利禄,最终才能拿到开启成功的钥匙。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如屠呦呦者可谓举不胜举,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陈寅恪、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科学的品质日益稀缺,商业的裹挟之下,科研项目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然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却是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被分食,而一些科研者也因为骗取科研经费而锒铛入狱。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以坚守而成为榜样。(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