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该不该背诵是个问题

2018-10-23 16:46:00 来源:工人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不知道是因为新学期新气象,还是诗歌大赛搅动的涟漪,又或者是二者共振的效果,应该是有不少家长(教师)鼓捣着学童操练背诵技术,像背诗、背诵美文什么的,结果引来了名家、达人的良心劝诫,有性子急的就明确呼吁: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背诗(文),强迫只会让小脑袋烦闷,进而还可能带来厌恶“读书”的反面效果。

  关于这档子事儿,连我敬重的思想家秋雨先生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今年以来就多次在“站台”时专门指出此种做法(背诵)不可取,呼吁年轻人别浪费时间整这种事:“如果把你年轻的生命都在古诗词里耗掉了,我觉得那就太可惜了。”

  看来背诵诗文还真就有点“流行”景象了。

  关于背诵的事儿,客观说,正反两方面的说法真要论起来,貌似都很有道理,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先说支持者观点。少年儿童记忆力强,就着“博闻强记”的好时光,抓紧时间多多记忆优秀作品是上策,既可以朴素地感悟美好,又能够在日后从记忆仓库里翻出来细品、玩味。现实中笔者就有朋友对曾经的“枯燥记忆”很有感触,或曰“那种回味和深入骨髓的熟悉”真的是很不一样,受益无穷。即便没有这种背诵的迷恋情愫,语言、文词层面的获得,据说也是囫囵吞枣疏于背诵之辈难以比拟的——就算不能出口成章,优雅的诗文、词句张口就来应该是可以有的。甚至还有修养、素质之类的功效云云。

  接着看反对者的意见,既然秋雨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都觉得很浪费时间,显然就不会是信口之词。实际上,倘若您没有张松那样的脑瓜子,背诵确实不仅耗费时日——您背三两页诗文的时间别人已然阅读了无数本书,这还没算劳神费心背诵或者会残留的疲惫。所谓让小孩童心生烦郁更是多有现实影响,而且,以一般观察来看,即使没有被强迫背诵,沉迷于记忆的人似乎会忽略思考、诘难的精神气,钱钟书老师被指责“欠缺思想”很可能就是因为如此。更有因“厌烦”的心理影响,自觉加入不读书队伍的个体……由此而言,强迫背诵(或者自觉背诵)有点不像是好事儿。

  以上两种说法,如果要从思辨的逻辑层面来证伪,显然就太复杂了,无学我辈也难以胜任。不过就国人习惯的感官直觉而言,好像也不容易分辨出正误。像王静安和梁任公类大师,估计都是游晃于私塾经年的角色,也就是说必然是背诵加身的徒儿,或许是背诵高手也未可知,由这些人后来所成推之,似乎背诵不是坏事儿,或者就是好事也不一定。可想到众多的背诵秀才散落乡野,能有个教书先生的职位已然不错,吃了上顿琢磨下顿的无业秀才更是不乏其人。嗯,还真是不好将背诵作为学习生涯好坏的论据。

  可惜俺找不到科学研究的数据,否则,或还可以对背与不背的优劣有所知晓。也许这种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所以人家科学家才不好意思把研究结果公布出来。之所以想象科学家有所研究,是因为洋人的较真迷思,实际上文化主流不支持背诵文辞的洋人也有肯定背诵行为的,像博纳科夫,按他的体会,小说的阅读必须反复重读才可以称之为“读”,甚至要熟悉得连文字之外附带出的“幻觉”都要了然于心,更别说文字本身所叙述的内容了。这不就是背诵么?博纳科夫甚至拿出福楼拜来证明自己的“背诵”学问,他例举福楼拜在教诲他情妇的一封信里说: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就可称为大学问家了。这么看来,说“浪费时间”的大思想家有点独断了——阅读显然不是以阅读书卷的多少可以判断高下的。

  那么,到底该不该背诵呢?反对背书——幼时上学每每被滞留教室——的俺以为,背不背书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学问家们怎么会把这个事儿变成了问题。

  严格来说,如余秋雨类大学问家的教诲,至多就是个人体验——鄙人确实不敢相信这些人研究过此类问题,况且又不是科学家、心理学家什么的。

  实际上诗文的背诵总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喜不喜欢都是个人体验,强迫确实不好,但,是不是真有“恶果”其实也是因人而异,撇开“早熟”背诵有成的少年儿童会得到成年人夸赞这种心理欢悦的良好效应,精熟于书本经典(诗文)在日后的生活中必然是会有所得的。

  事实上,我们应该引以注意的是,如何做到更多地理解所背诗文,尽力杜绝机械的记忆,至于背诵活动本身,完全是个人的事儿,就像所谓的高考状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招数,谁要是被谋财的“状元经验”迷惑,去机械模仿,那才是大问题,背诵诗文何尝不是如此,哪有什么劳什子好坏,居然还一般化地鼓噪“浪费生命”,有点耸人听闻了。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