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逢车改必叶青”叫人如何不疲劳

2014-03-07 10:1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翻某媒体“两会特别报道”写公车改革的新闻,一边读一边想,后面的专家分析千万别又是采访叶青,果然,记者没写几句,就写到了叶青,大段引用了叶青关于公车改革的观点,又顺便把叶青“上班第一天就革了自己公车的命”的故事讲了一遍。

  叶青讲得再好,看多了难免也感单调;叶青对车改研究再深,每年的两会报道、每次遇到车改都一窝蜂地去采访叶青,也难免会让人疲劳。近十年来的两会报道,差不多已经到了“逢车改必访叶青”的地步,叶青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媒体追访的明星代表,接不完的电话和做不完的访谈。如今不当代表了,依然是不在场的两会明星。

  浏览两会报道,不仅是叶青,可以看到很多熟透了的老面孔;不仅是“逢车改必叶青”,还有很多类似的“两会百搭”。比如,逢教育必葛剑雄,还有逢医改必钟南山。

  葛剑雄、钟南山、叶青等人,年龄不同,却可以算是一代的“议政明星”,他们撑起了一个时代的两会舆论场。让人无法乐观的是,那一代人快谢幕了,可新的“议政明星”并没有迅速涌现。这种青黄不接可以从“逢车改必叶青”、“逢教育必葛剑雄”、“逢医改必钟南山”看出,新人不给力,两会老面孔不得不撑场面。

  另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是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小,问题依旧,面孔也会依旧。今天的车改,虽然比10多年前叶青刚接触车改时有了进步,但步子不大,并没有出现新的典型,叶青10年前关于车改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依然是那些问题,依然是那些常识,叶青所要做的,不过就是重申那些10多年中不断重复的常识。葛剑雄之于教改,钟南山之于医改,都是如此。

  两会老面孔背后是中国老问题。改革需要加速度,骨头需要使劲啃,两会新面孔的指数,是改革活力指数的一种表征。(曹林)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