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魏青:副市长的“良心说”几人能够听进去

2014-01-18 10:40: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1月15日,在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会议上,副市长秦军说,不管是做食品的,还是生产药品的,一定要是有良心的人。在严格的监管态势下,凭良心做事,生意才能更长久。(1月16 日 武汉晚报)

  不管是食品还是药品,都牵扯到老百姓的药品和食品安全,都事关老百姓的健康大事,因此丝毫不能马虎,更不能掉以轻心,这个“心”对于生产者而言就是良心,常用“真材实料”,长种长做 “良心菜”、“诚信菜”,常算“良心账”,用良心做放心食品,副市长的让“有良心的人”生产“放心食品”说可谓苦口婆心,一语中的,直至要害,也道出了食品安全生产的道德真谛。

  不可否认,如今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餐饮企业学习“标准”和“要求”的形象比较普遍,而组织学习“道德标准”的行为却比较少,一些地方质监局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明德讲堂”活动,传播“用良心做放心食品”理念可谓用心良苦,也是一种提高食品企业道德自律的积极举措,值得称道。

  通过邀请道德模范走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唱一首道德歌曲,净化人的灵魂;讲一个道德模范,引导人崇德向善;诵一段道德经典,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引导受众反省自我,畅谈道德感悟;送一份吉祥,传播道德能量,营造浓厚道德氛围等。以人影响人,以社会道德影响食品生产道德,如此的食品道德教育值得期待。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就像一个令人头痛和无奈的社会公害一样,屡屡地地让我们为之焦虑,深深地折磨着我们的餐饮观念,也拷问着食品安全的社会良知和法制监管,形形色色的不安全食品不断反复出现,以至于让很多人发出了“还能吃什么”和“什么还能吃”的无奈叹息,依法监管食品安全已经喊了多少年,也已经执行和落实了多少年,可是,不安全食品依旧像幽灵一样,神出鬼没在我们的餐饮生活中,不揪心都难。

  不安全食品屡屡出现,不难看出不法商家的丧尽天良,用黑心的道德生产黑心食品,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基本的做人良心和职业良心,恪守“用良心做放心食品”,这些食品生产的道德自律者,并非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者,甚至可能也不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志愿者,所以其为了顾客健康“搞科研”,出发点自然是为了生意更好。事实上,对食品安全和顾客健康负责,与生意向好,也是相辅相成的,必然会吸引更多顾客,顾客盈门也是必然,经营效益好一定可期,更对一些不良餐饮经营者必然有所触动,客观上达到了多赢的好效果。

  “用良心做放心食品”,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现实食品安全境遇的的隐喻和返照,在毒馒头,毒月饼,毒豆腐,毒酱菜,毒韭菜,毒豆芽,毒辣椒,毒奶,毒明胶,毒酒等等不安全的食品依然时隐时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的境遇下,事后的反思和举一反三,说得最多的就是依法监管和法治,可是却对食品安全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商业伦理和行业自律极少关注,食品的安全是个社会问题,管理无非来自两方面,首先是法制,其次是职业道德的自律,在依法监管食品安全因为种种原因差强人意的现实窘迫下,寄希望于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教育就显得格外迫切,尤其是对散兵游勇的中小餐饮经营者来说,成本最小,最有效的监控就是良心的发现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不管多苦多难,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这就是不搞假的,不玩虚的,问心无愧地赚良心钱,不卖假货,欢迎监督,以实际行动诠释诚信经营,以信誉证明生意人的一切,宁可得罪供货商,也不能得罪消费者。将不造假看成是食品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将问心无愧地赚良心钱看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将诚信经营看成是生意好的法宝,将企业信誉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文化理念,不为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动,用漫长的时光丈量经商美德,难能可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善和不善也是一念之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食品安全的“易粪相食”的危机,每个经营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亵渎和违背良心,“掷出窗外”才是唤回良知的明智之举,该怎么样做食品,做餐饮,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职业良心的经营者给社会做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食品餐饮行业的行业自律,食品安全注入诚信“正能量”并非那么悲观,让越来越多的食品经营者良心发现,用道德温情温热“舌尖上的中国”,并非是很难回答的道德难题。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