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可为零,解释不能为零
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今年的预算为0。信息公布后,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11月3日《京华时报》)
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说,三公经费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要契合程序正义,且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过,如果没有必要的公开透明与程序正义,三公经费无论是高了还是低了都会引发质疑,这不,云南省招标采购局三公经费为零,公众还是提出质疑。
质疑者表示,作为省级招标采购局,难道真的不需要公款吃喝么?不需要和其他部门或企业有合作交流么?局里9辆公车突然没有了,这又是为何?网上传闻该局有变卖公车之嫌,这是否属实?另外,对于记者的采访函,当地一直没有回复;记者直接到招标采购局的办公室去,得到的结局也是“领导这些天都在开会”,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公众对三公经费应有足够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如果仅有一个笼统的“三公经费为零”的表述,而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很难平息舆论质疑的,也会丧失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专家也表示,三公经费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为零的,而通过现实我们也知道这种可能性是的确存在的,为何?因为很多三公经费被“隐藏”了。一者,下级接待上级的公款吃喝,在上级部门是无法体现的,一个省级招标采购局的确有这个能力。二者,因为机关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于前来办事的企业,公职人员会否“吃拿卡要”不商量?这也能“隐性创收”。三者,三公经费一般指通过财政拨款的支出,但是社会上流行“节日腐败”,地方政府小金库、乱收费等预算外的资金,也是不会体现在三公经费里面的。如此等等,可供三公经费“隐身”的地方的确不少。
当前,缺乏验证机制、问责机制的三公经费公开是有硬伤的,而且基本上靠各政府部门“自编自导自演”了。但是,三公经费可以为零,但解释不能为零,我们必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发挥监督权。
关于三公经费的制度设置,必须一方面确保三公经费的详细公开,另一方面也要能预防三公经费的各种转嫁,如此才能抵达正义的彼岸。(龙敏飞)
- 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中的“底线”与“红线”2018-11-13
- 如此“迎检”劳民伤财2018-04-18
- 评述|从“科技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进展述评2017-03-29
- 随迁子女入学的条条框框别太多了2017-02-16
- 张楠之:别把自己的违规都归到“历史原因”2016-12-28
- 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2015-10-08
- 把任性装修的钱花在教师身上,该多好2015-07-18
- 沙溪龙舟赛何以被盛世逼停?2015-06-19
- 点名通报部委三公违规需机制化2014-06-26
- 一些知名教授频陷“问题科研经费门”透视201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