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俩月无果 媒体一曝就立案?
近日,陕西宁陕县纪委表示:今年7月初,民间反腐人士柯尊年多次实名举报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副县长叶庆春涉嫌公款出国旅游一事无果,而后媒体介入纪委才火速对此事立案并在9月展开调查。立案后,叶庆春曾欲以10万元封住媒体的口,而柯尊年更被当地官员多番刁难。因为这次实名举报的一波三折,柯尊年表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举报”。目前俩月过去,调查结果仍未破壳,纪委方面仅仅表示“处理结果会及时向社会公布”。(11月3日《新京报》)
表面上看,俩月调查无果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确实进行了调查,但在取证等方面遇到困难,尚无定论;二是压根没打算调查,准备一直拖下去。仅凭常识可知,副县长是否公款出国并非多么复杂、难以查证的事,举报人也通过实名举报提供了相关图片、视频,只要加以核实就能揭开真相,真有心去查哪需要俩月时间?
君不见,公共舆论介入后,当地纪委马上表态,认定举报属实并迅速立案。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推动,涉事副县长是否会永远被包庇,社会公正是否会永远迟到?一次内容翔实、证据确凿的实名举报,都遭遇如此困境,其他举报会被怎样对待就更加不言自明了。
另外,当地官员对举报人的漠视甚至敌视令人心寒齿冷,以至于此前,举报人毫无安全感、出门还得戴钢盔;舆论介入前后的巨大反差也早让公众读懂了当地“官官相护”的恶劣权力生态,此时的补救为时已晚。公信力一旦崩塌,重塑将遥遥无期。
如今案件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涉嫌公款出国的副县长也遭遇初步处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表示这起案件就可以画上句号。举报渠道何以如此不畅?纪委调查俩月何以无果?这些都有必要给社会一个交代。如果每一次举报都要耗费举报人如此高昂的成本,如果纪委的敷衍塞责不作为都无人问责,那么社会监督必将陷入困境,“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举报”将不只是柯尊年一个人的慨叹。(段思平)
- 疫后9成人选择“补偿性消费”释放积极信号2020-03-13
- 及时澄清正名方显“为担当者担当”2019-12-10
- 什么年代了,还敢试图瞒报事故?2019-11-01
- 对学生罚站罚跑算不算体罚2019-09-30
- 回应只是追责的开始2019-07-29
- 调研不妨“脚步轻,脚印深”2019-07-22
- “天降三把刀”就当追刑责2019-07-19
- 让更多医生掌握心理干预技能2019-02-26
- 拖延就是一场和自己的战争2019-02-25
- 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父母错了吗?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