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中国好考生”不应是“通行证”
被称为“中国好考生”的黄子恒,高考成绩为290分,距三本线还差187分。这个成绩出乎黄子恒的预料。老师遗憾地说,按平时成绩他可以上三本学校。校方称黄曾想报考师范院校,学校为此向全国十多所师范学校发了推荐信,目前还没有回音。
黄子恒送女考生就医一“抱”扬名,很偶然。对于这一“抱”,他自己也表示“这就跟我借给你橡皮,你借给我铅笔一样那么正常,是每个善良人的本能。”正因为纯粹而下意识,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掺杂任何想法,使得个人的道德操守,在瞬间得到最真实的展露,才会赢得了舆论近乎众口一词的好评。
不过,在舆论大加赞赏的语境背后,潜藏着时下“好人”珍稀,尤其是特殊场景内纯粹而本能特质的渴求。并且,很容易在“好人有好报”的思维逻辑之下,试图将“好人”的价值予以条件化和显性化。譬如,在“最美”成为流行语的网络时代,“最美”通常成为突破层层制约的“通关名片”,既可以获得大量的奖金,也可以获得就业机会、编制、身份地位,甚至是户籍。
虽然“好人”值得褒奖,但是更多的褒奖,通常都凌驾在了社会既定的规则之上。事实上,“好人”还是那个人,一次人性在媒体的闪光,便让他们的境界产生天壤之别,要么证明社会缺少公平,该给予的没有给予,要么证明规则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公平公正可以当作异位的奖赏。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很容易在“好人”的光环之下被忽略,也容易在媒体无比放大的气场中被道德所裹挟。
其实,很多时候人性的光辉只是自然而发,和个人的能力、智慧并无关系。黄子恒亦是如此,他的高考未能如愿,290分注定达不到过得去的大学门槛。而学校试图用“中国好考生”的道德名片,助他敲开入学的大门,即便如愿,也未必适合就读。相反,最终因为超越规则之上,“好人”的标签还有可能成为他人生的负累。
“好人”更多的时候都是普通人,类似的小善之举不需要特别的褒奖。尤其是在舆论能将人捧上天的语境下,因小善而改变人生轨迹,并不是社会之福;过度的奖励,对于那些平凡而高尚的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不公平。让“好人有好报”,并非一味地让其价值条件化与显性化,而是努力健全社会规则,赋予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更利于“好人”生存的社会土壤,让普通而自然的人性光辉,回归到纯粹做人的道德范畴,用共有的人性烛照社会,营造共同的温暖。
- “先考试后补证”也是一种“证明减负”2019-06-24
- 高考志愿咨询喊出天价,钻了高招服务欠缺的空当2018-06-21
- 杜绝考试泄题,不能只靠司法打击兜底2018-04-23
- 专业英语考试疑似泄题,真相不能湮灭2018-04-23
- 白卷考生再高考,也是一种反思2018-03-26
- 有一种浪费叫“国考未参考”2017-12-12
- 高考成绩好,就等于最终成才吗?2017-08-11
- 愿每个“魏祥”都能在高校美梦成真2017-06-29
- 人生实苦,用关怀托起相信2017-06-29
- 穿红衣着旗袍,高考仪式不必如此隆重20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