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浪费叫“国考未参考”
昨天,一年一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大战又起“硝烟”,全国31个省(区、市)53 个城市的1100多个考点同时开考。113.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8%。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40:1。(《北京青年报》12月11日)
也许,直观来看,88%的参考率不算低,可15.8万人弃考也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至少用“物尽其用”的角度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试想,一般情况下,国考考生需要完成“行测”和“申论”两项科目考试,15.8万人弃考意味着有近32万份考卷处于“无用状态”。且不论其中涉及的座位、监考、导调、警力等人力、物力资源,仅从纸张使用上看,浪费数量就不容小窥。
事实上,15.8万人相当于江苏、宁夏、海南、吉林等数个省市报名且过审人数的总和。假设弃考考生都能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时间内弃考,令相关部门能及时调度资源减少投入,那试问能节省多少资源?从纵向来看,近年来的国考参考率一直没有突破89%的关口,2015年度约为85.5%,2016年度约为86.9%,2017年度约为86.58%,到了2018年也才88%。虽然,我们还无法预知2019年度国考的参考率,可若不做出改变,所浪费的资源恐怕依然不小。
当然,从横向上看,88%相对于司法考试、会计师考试、建筑师考试等其他知名考试来说,并不算低。然而,作为一项全程笔试的考试活动,纸张浪费必不可免。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行动。”“绿色发展”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国考作为招收公务员的第一步,也需要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纸化理念已推广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不少考试已放弃笔试内容,推开上机考试,在提升阅卷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令笔者不明白的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最为重要的考试项目之一,为什么多年来依旧坚持笔试形式?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或许是出于效率原则、或许是缺乏技术基础。可无论现实条件如何,当下我们的确有必要重视国考参考率问题,通过改造考试形式,避免浪费现象。
除了“用机考代替笔试”,我们不妨开发更完备的监管系统,用更灵活的方式,应对考生弃考。例如,在印刷考卷之前,以手机平台征求考生意见,对有多少考生参考进行基本调查,若有原因不能及时参考的,则迅速进行退款处理,并调整好人力部署,避免浪费行为。同时,针对有弃考记录的参考人员,建立信用备注名单,要求在弃考后说明弃考理由,对于无正当理由屡次弃考的个人,在参考上做出一定的惩罚。毕竟参不参考,不仅是“花钱考试”的问题,对一名公务员来说,浪费国家考试资源,也是一种对公共利益不负责的表现。
国考是考试,但也不是一次普通的考试。它的顺利与否也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公务员群体的关注程度。避免国考浪费现象,意义重大。
文/严奇
- 公考面试“天价培训班”是在扰乱视听2017-03-21
- 梁云风:只能用身份证证明“我是我自己”?2015-05-27
- “公招”应对超低分者说不2013-12-14
- 给“国考热”降温 有赖于政府削权改革2013-11-25
- “公考”落榜需控“萝卜招聘”诱因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