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咨询喊出天价,钻了高招服务欠缺的空当
正规信息供给不足,就会给一些“赚快钱”的人提供招摇撞骗的土壤。“天价高考志愿咨询”频发,呼唤的是正规渠道升级完善高考志愿咨询和指导服务。
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这也让“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服务火了起来。很多机构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一些普通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老师,也被包装成“资深”“顶级”专家,咨询一次标价数千到数万元。(见6月19日《新京报》)
填报高考志愿是个技术活,需要准确详实的信息作为参考。因此,提供相关指导并收取一定费用,合情合理。但“天价高考志愿咨询”则不正常,且大部分宣称的所谓专家、数据,都是炒作、虚假的,这无疑会对考生及家长的决策形成误导,损害考生权益,必须及时治理。
这一现象和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天价高考志愿咨询”之所以形成气候,卖点在于所谓的大数据分析,这实质上抓住了不少考生及家长过分相信大数据的情结和心理;此外,各类“天价高考志愿咨询”的忽悠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市场监管部门有效的监督和处理,一定程度上给了作假作恶者更多底气。
此外,也与当前正规消息不足有直接关系。时下,不少与高考服务直接相关的部门机构,如学校、考试机构、招生机构等,在志愿填报、咨询指导方面普遍存在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缺乏必要深度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非正规渠道的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服务,乃至一些高考志愿填报APP等满天飞,营销宣传信息也是铺天盖地,但正规的学校、考试院、高校等却没有提供必要的、足够的志愿咨询服务,即便有,在宣传力度等方面下的功夫也无法与非正规的相比。“一多一少”“一强一弱”之间,尽显正规渠道提供服务信息和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时下一些家长和考生宁肯冒着被骗的风险,也不惜花大钱一试的原因所在。
有需求就有供给。面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更精细的咨询和指导需求,正规渠道的信息供给不足,就会给非正规渠道和一些“赚快钱”的人提供招摇撞骗的土壤。
反过来看,近些年“天价高考志愿咨询”频发,呼唤的是正规渠道升级完善高考志愿咨询和指导服务。除了依法规范市场和打击不法行为外,还需要考录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深化服务意识,及时摘编、整理、发布科学填报志愿服务信息,有能力的可以尝试开发APP软件等,以全面、足够的信息去服务考生和家长,用正规、准确的信息压缩虚假忽悠信息生存的空间和市场。
就眼下市场发展情况而言,除了依法打击欺诈行为外,更重要、更现实的做法是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疏导引流。比如制定科学严谨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准入制度、明确有力的惩戒措施等,用坚实的规矩遏止乱象蔓延。
- “先考试后补证”也是一种“证明减负”2019-06-24
- 杜绝考试泄题,不能只靠司法打击兜底2018-04-23
- 专业英语考试疑似泄题,真相不能湮灭2018-04-23
- 白卷考生再高考,也是一种反思2018-03-26
- 有一种浪费叫“国考未参考”2017-12-12
- 高考成绩好,就等于最终成才吗?2017-08-11
- 愿每个“魏祥”都能在高校美梦成真2017-06-29
- 人生实苦,用关怀托起相信2017-06-29
- 穿红衣着旗袍,高考仪式不必如此隆重2017-06-08
- 降噪,不应只停留在高考季20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