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见面有“礼”,但更应重“情”

2013-06-10 11:3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万水千山“粽”是情。这不,端午节前这阵子,通过快递、邮局,或者“亲奉”,无数形形色色的粽子,挟着形形色色的“情”,从城市的这个角落转到那个角落,从祖国的这个地方飞到那个地方。端午节一过,一切戛然而止。

  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什么更要挖空心思……这是中国人之间最为普遍的人情消费。所谓人情消费,就是以消费的形式,达到联络感情的目的。或者干脆说,这种逢年过节互送礼品的形式,不一定能建立联络加深感情,但很多人怕的是如果这个节骨眼不消费不表示,就会没了感情。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来之,则要还之,于是你来我往,无休无止。

  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王侯将相有礼仪,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礼仪。不管贫富,串门走亲戚也好,拜会朋友师长也好,很少会空着双手。千百年来,土特产也好,小礼物也好,“见面有礼”,本无可厚非。有些人情消费,本身具有互助、救济的性质,比如百姓之间的婚丧嫁娶凑个份子,修房盖屋添个物件,最典型的是出门远行送“程仪”。这是老百姓之间传统的美德,是值得保留、传承和发扬的。

  但最近这些年来,人情消费不仅不断升格,而且越来越异化,从习俗变成了陋俗--首先,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各种由头都会引起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其次,人情礼或者奢华浪费,或者华而不实,但大家不甘落后,也不敢落后,导致浪费资源能源,有些还承载着行贿受贿的功能,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价值观。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种情况,几千块一盒的粽子、几万块一盒的月饼早就不新鲜;盒子里夹带现金也很常见。看似是人情消费,其实是权钱交易,腐化温床。另一种情况,接过来华丽丽的一个大盒子,打开是寒酸酸的两个小粽子,吃起来直皱眉头,吐也不是,咽也不是。老百姓之间的人情,成为不良商家坑钱的机会。总而言之,不管以上哪种情况,这种不以消费者自己消费为目的的消费,被坑爹的总是居多。不管是从城市这头到城市那头,还是从中国这头到中国那头,粽子飞来飞起,都是既费粮食又费盒子还费汽油。

  的确,送盒粽子也好,送盒月饼也好,本来都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随着人们的交往范围的扩大,需要维系的亲情、友情、乡情、同事情等范围也在扩大,人情消费也是“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但是,眼下的一些人情消费,已经走向畸形。许多人心生厌意,却欲罢不能。要面子,相互攀比、资源浪费正是人情异化带来的后果。人人都厌恶这种风气,但谁都不愿意先停止,因为谁先停止谁就“欠”个人情,谁先停止谁吃亏。于是,一旦发生了人情来往,进入了圈子,人情消费链不但不会轻易断掉,而且越拉越紧,推动了人情往来现象的增多。

  随着社会现代性增强,以物质为纽带的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会大大减弱,来自社会和社区的制度性关怀会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降低熟人社会的人际依赖。但是,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即便在陌生人社会,依然由一个个熟人社会组成,也就是圈子。至今,许多事情还要靠圈子,靠人脉,靠感情,靠资源。毕竟,许多时候圈子性收益要大过制度性收益。这时候,人情消费的背后,就完全是一个“利”字,而非“情”字--这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完全背道而驰。

  “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才是传统人情消费的真正涵义--见面有礼,但更重情。人们用它实现互助的目的,或者表达祝福、心愿,分享亲情、友情,真诚、纯粹、适度才是其天然底色。后天就是端午节。真的有“情”,祝福到一切到,不必为是否送过粽子而纠结--毕竟,还是自己挑的粽子最好吃。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