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气象、涝情信息何必成“疑云”

2013-04-09 17:5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新华网哈尔滨4月9日电题:气象、涝情信息何必成“疑云”

  记者程子龙

  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今年遭遇严重春涝,记者采访省气象局欲了解实时情况,一位工作人员神秘表示,对今春涝情及土壤墒情,气象部门已监测到非常详细的情况,但是不敢给记者,怕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责难。

  这样的神秘遮掩并非个例。近年来,记者采访了解旱情、涝情、汛情及森林防火形势等信息时,屡屡遭遇推脱搪塞,即使最终提供,也往往寥寥数语、惜字如金,甚至使用一些被“处理”过的数据或情况敷衍了事。

  气象信息如此,一些地方政务信息不愿公开更不待言。桥梁垮塌、事故处理、“三公”经费、疾病疫情……屡屡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凡此种种,不仅使信息公开的相关条例束之高阁,更侵犯和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权威信息通常来自科学的监测和统计,不仅是领导的决策参考资料,更是百姓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参照数据。将本该公开的信息百般遮掩,欲说还休,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以气象信息为例,明明掌握信息却秘而不宣,是否就可以“根据需要”总结工作,甚至对上申请帮助?是否就可以免除决策有误、工作不力的担忧?是否就可以免除社会监督?坦诚公开与多方遮掩之间,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态度和作风。

  推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要实实在在的观念转变和行动。将重要信息准确、及时公开,理应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及负责人的重要认识。遮掩、推搪、躲避的习惯性做法不转变,就难以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也难以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责任编辑:宋莉